七姑八姨帮厨 健康证一个没有

16.10.2014  19:41

  节假日,农家院里,餐桌上炖土鸡、锅包鱼、炒野菜、大馅包子,标准的“农家乐”,虽说“”不甚美,但“”“”不差,别有特色;厨房里更是热火朝天,大锅熬炖,小锅爆炒,三五农妇正忙得不亦乐乎,乍一听,还都不是外人,七大姑、八大姨、邻居二嫂子,原来是赶上节假日来帮忙的。天天忙着手头活,她们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体检、拿健康证上岗。

  七姑八姨都没证

  十一长假,不论是北部怀柔、密云这样的“度假胜地”,还是西部的门头沟、南部的大兴、东部的通州,都迎来了农家乐民俗接待的“黄金周”。

  假期,记者来到了延庆、密云等热门区县,在延庆某村的一处民俗接待户里,看到包括屋内、屋外共摆了5张餐桌,每桌的食客少则6人,多则10人,都是举家出游的市民。

  院子里的东屋就是厨房,记者以帮忙端菜的借口走进去,看到这个小厨房并不大,至多五六平方米,里面除了周大姐外还有三个中年妇女,分别是她的邻居和两个表姐妹,手脚挺麻利,而且说说笑笑,边聊边做倒也热闹,但没一个人戴着口罩、厨师帽。记者开玩笑问她们有无健康证,周大姐说:“没有,都健康着呢,放心吧。

  至于碗筷消毒柜等设施,更是没有。“碗筷都是我们从外面进的消毒餐具,塑料皮包着的,放心用。”但当记者问她是从哪里进货的,她就支支吾吾了。

  其实这种状况十分普遍。记者了解到,在节假日里,民俗接待户的生意十分好,“帮工”难求,有时一天两三百元的工资都请不到人手。而且由于这些“帮工”是临时聘用、多是亲戚朋友,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健康证等。

  对此食客也多有抱怨,记者在走访中与很多游客交流,大家都说很担心饮食卫生问题,有很多人说在农家乐“菜里吃出头发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民俗游到底有没有卫生要求

  一边是民俗游日益红火,一边是餐饮卫生令人担忧,那么,民俗游到底有没有关于健康证等卫生要求呢?

  记者翻阅了有关条例。

  在去年12月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北京市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小吃店、小型餐馆、学生食堂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而文中关于民俗户的规定则写到“另行制定”。

  记者又查阅了去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看到,文中对民俗户经营餐饮服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第六条中明确写道,民俗户应具备“具有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和食品安全培训合格证明的从业人员以及与乡村民俗旅游户餐饮服务相适应的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的条件。

  此外,还要求“经营场所加工总使用面积不小于8平方米”“具备防尘防蝇及机械通风设施、配备足够的食品储存用冷藏冷冻设施、有效的餐饮具消毒设备设施”“制作冷加工即食动物性食品的,还应当设置独立的不小于4平方米的凉菜间,其卫生设施应当符合专人、专室、专用工具、专消毒、专冷藏等卫生要求”……

  有健康证、有餐具消毒设施、有专门的凉菜间……这些细致的要求,纵观现在的民俗接待户、尤其是小型民俗接待户,真正能够达到要求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大量临时聘用人员的健康证,记者在十一期间的走访中没有看到一人具备。

  民俗户谁做饭,政府应监督

  不能小看一张民俗户的健康证,它涉及到了太多的市民健康。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在“农家乐”吃坏肚子、吃出病的事例,并不鲜见,甚至有游客因为在民俗户就餐吃出病后打官司索赔,最后民俗户赔钱关张的案例。

  也有民俗户向记者抱怨,农家乐接待游客数量,与假期紧紧相关,具有“放假人多,不放假没人”的不均等性,因此造成了民俗接待户往往自己办理了健康证,但是“七姑八姨”等临时雇工没有健康证的现象,“人家一年可能就来帮几次,还得麻烦去办个证?

  同时,很多民俗户也向记者表示,这事“管得不严”。“差不多就行了,反正也不怎么有人来检查,检查也不严。再说来帮忙的都是自家亲戚朋友,我们知根知底,没事。”一位民俗户经营者对记者说。

  但“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无小事,不能因为任何理由、借口就抱着将就糊弄、得过且过的想法。

  由此看来,制定规则的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负起监督管理的责任,不能听之任之,同时更应抓紧对于民俗游经营者的各种规范化培训,将民俗户经营管理纳入日常监管体系。

  餐饮卫生放在第一位,政府的相关部门不应该推卸责任。对于民俗户的评比中,不能仅仅以是否有特色,是否能够表演民俗、非遗等项目作为加分标准,更应把餐饮卫生放在最重要位置,甚至是卫生不达标就不许经营的地位。

  民俗户谁做饭,政府要监督,别让“七姑八姨”们砸了好不容易才闯出来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