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000多万元修缮古建筑 建安置房让村民在保护中获益

19.01.2015  14:17

  1月17日中午,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的“状元山庄”分外热闹。老板董桂华一边招呼客人,一边乐呵呵地说,“这几年古村的保护力度在加大,游客也多了,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创业。

  清澈的乌江河、古朴的明清建筑群、幽静的鹅卵石巷道……这个被称作“浓缩华夏耕读文明最后孤本”的千年古村,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完美结合?如何让城里人和打工的游子纷至沓来寻找乡愁?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一个传统村落的原生态

  流坑地处盆地,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从村口大古樟步入村落,宛若步入桃花源般的田园意境。

  随行的乐安县流坑管理局书记余剑告诉记者,古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0余处,被称为“千古第一村”。其布局由明代董燧规划,南北是一条主干宽街,东西有7条窄巷,形成“横七竖一”的棋盘格局。

  古村民居是典型的赣式建筑——青砖黛瓦,在明、清两栋建筑之间的小巷中穿行时,有一种穿越时光的错觉。

  时至今日,流坑村中还有叮叮当当的铁匠铺、气味浓重的皮匠铺,各家都有织布机,鸡鸭牛羊更是齐备。村中有一条小巷,名叫“朝朝街”,到了赶集的日子,它就成了村中的商业街,鸡蛋、粮食、器皿、布匹都摆在巷子里交易。

  修缮古建筑保护好古村

  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流坑的原生态为何保持得这么好?

  “首先是对重点濒危古建筑进行维修保护。”余剑告诉记者,2012年开始,该县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流坑古村保护专项基金”,对存仁堂、状元楼、怀德堂、藏恕堂、大宾第建筑组群进行了维修,并开展白蚁清剿灭治;2013年和2014年,又分别争取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对董其校宅、宝贻公祠、拱奎门等39处国保单位古建维进行维修。一幢幢危旧的古建筑修葺一新。

  为了从维修古建筑向保护古村落过渡,近年来,乐安县还特别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了《江西乐安流坑古村保护规划》,先后出台了《乐安县流坑村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和《流坑古村管理保护办法》,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买卖、损毁和拆除古建筑,并提出一系列措施保留住和保护好古建筑和古村落。

  从迁出老家到住进新村

  一方面加大古村保护,一方面加快新村建设。

  余剑告诉记者,流坑村村民住在核心区的只有200多户,大部分住在附近的两个新村,还有400多户居民通过租房居住。为了解决流坑古村人口膨胀、无地建房、违章建房等问题,该县在外围统一规划600多亩土地建设流坑新村,分期分批将400余户1000多村民从古村内迁往新村居住。

  “每套房子占地面积117平方米,一共3层,预计今年底第一批就可以搬迁入住。”据介绍,这些房子优先提供给无房居住的村民。

  “在古村核心区,如果有违规建房且自愿拆除的,我们也可以在后期安排住房。

  从外出打工到留乡创业

  流坑村的保护模式,不仅留住了原生态,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去年,流坑村全年游客量超过5万人,创历史新高。

  35岁的董金祥常年在宁波打工,去年“五一”偶然回了趟流坑,便决定不再出去了。当年10月,他投资的古玩工艺品店在村头开张,“每个月的纯收入上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在村里经营“状元山庄”的董桂华更是受益者,从上世纪90年代末流坑村对外揭开面纱时起,他就看到了家乡的潜力,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2012年,董桂华在村外盖起了一栋5层高的“状元山庄”,投资200多万元经营餐饮和住宿,成为当地最大的一家宾馆,去年最多的一次接待了600人吃饭。“等古村旅游搞起来了,我还要扩大规模,再装修一层!

  记者·手记

  记住乡愁 让古村活起来

  看多了旅游开发把一些古镇古村涂脂抹粉得像个倚门搔首的艳妇,流坑就愈发地显现出本真的个性。它是活着的古村,在这里能听到诸多民俗文化的喘息,在这里,保护和开发得到了和谐统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要让古村落“”起来,有人气,而不是成为一个“空壳”和仅供参观的古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农民在保护中享受发展的利益,我们才能赋予古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期待流坑这样的古村保护样本,更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文/图 邹春林 江南都市报记者陈文秀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