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江西人]4年骑行5万公里 “摩托记者”余志群的“采访路”

15.04.2014  17:41

  今视网4月14日南昌讯(记者 申莹莹)2010年,余志群成为鹰潭日报社民生热线记者,从此,摩托车便成了他忠实的“伙伴”。4年来,一辆摩托车、5万公里行程、24小时随时接听群众来电、200多篇重点和深度报道、推出18个典型人物、为老百姓解决了400余件民生问题……,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摩托记者”。

  今年36岁的余志群从事记者工作4年来,他骑着摩托车,跑遍鹰潭所有乡镇。只要群众有诉求,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都义无反顾地骑着摩托车前往采访。2013年他被评为“全省新闻出版系统为民服务感动人物”。


                                        “摩托记者”为百姓排忧解难

   两个轮子”跑遍鹰潭城乡
  
  2010年5月,余志群从编辑部调到采访部,负责报社民生热线采访工作。来到新的岗位,面临新的挑战,为了不辜负期望,他将手机号码公开刊登在报纸上,24小时随时接听群众来电,把“有事打热线,记者帮你忙”作为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处理好每一件群众来电来访。
  
  民生热线在报纸上公布后,迅速吸引了许多市民拨打电话,有市区的、有偏远农村的,有突发事,有趣味事,还有急需解决的民生事。面对群众的期望,如何解决采访交通工具是个难题!
  
  报社条件有限,不可能随时提供采访用车。以前他做编辑时,骑的是一辆小摩托车,不能满足热线记者快速反应的要求。开车,在市区,经常会遇见堵车现象,在农村,有些地方交通不便,油钱也是一笔大开销。综合各种因素,他自己购买最快捷、最方便、最经济的125型摩托车作为采访的交通工具。
     
  从此,他便与摩托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他骑着摩托车,采访包及后备箱通常放着五件“”:一是照相机,二是采访本,三是全市领导干部通讯录,四是雨衣,五是矿泉水。行走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如同普通百姓一样,经常被群众误认为是“摩的”司机。正是因为他每天都奔波在一线,最接近群众,最容易融入基层,也最能感受广大基层群众的酸甜苦辣。4年来,他正是靠着“两个轮子”, 跑遍了鹰潭城乡,解决了众多民生问题,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三次获得江西报刊新闻奖一等奖。

   用感人的报道唱响“好声音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他始终“眼睛向下”,以更加巧妙、更为丰富的视角,用新闻人物的真感情、真感受,鼓舞读者、感动社会。
  
  2012年4月23日,余志群偶然得知:3月10日早上,贵溪老交警童样华在执法过程中被众多违法者围攻,受伤倒地的情况下仍不停地敬礼。虽然事情已经过去40多天,也没有任何媒体报道,但他立即意识到,这不是一起简单的冲突,而是执法者文明理性执法的典范,他立即骑上摩托车赶到贵溪采访。通过细致深入采访老交警、现场群众后,他写下了《“最感人的敬礼”感动千万人》这篇报道,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童样华也荣获全国“最美警察”称号。
  
  2013年12月25日早晨,天寒地冻,余志群得知,贵溪有一位老人,每天煮几大锅粥,免费送给市民喝。他冒着零下2℃的低温,一大早骑着摩托车急匆匆赶到贵溪采访。然而老人不接受采访,余志群没有灰心,他通过深入采访社区干部、广大市民、老人邻居以及网友后,收集到大量第一手信息,当天写出《老人一碗“暖心粥” 感动贵溪一座城》报道第一时间刊发。“送粥奶奶”的事迹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央视新闻频道以《一碗“暖心粥” 温暖一座城》为题进行了报道,并称老人是“最美中国人”。
     
  4年来,余志群率先发现并写成了《贵溪72岁退休教师舍身救落水小孩》、《十六个聋儿一个妈》、《为了别的妈妈不再哭》、《贵溪打工妹北京捡拾5万元苦寻失主仨月》、等40多件好人善举的新闻报道,胡生贵、童样华、曹有红、徐荣梅、“送粥奶奶”等一批平民好人浮现在读者面前,有力地宣扬了社会美德,感动了一批又一批人。

   除了要会写稿,更要善于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作为民生热线记者,不光是要会写稿,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余志群时刻提醒自己。
  
  哪里化粪池堵塞了,市民找到他;哪里油烟扰民,市民找到他;小孩掉进缺盖窨井无人管,市民还是找到他……每次,他都认真倾听群众诉求,深入实地了解群众愿望,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2013年1月,年关将近,贵溪市塘湾镇江坊村村民江某等三位农民却满脸愁云。两个月前,他们将8万多公斤稻谷卖到粮站,但是粮站却只给他们一张 “白条”。两个月过去了,“白条”没兑现,导致他们也没钱付村民工资,心中非常着急。作为农民的儿子,余志群深深知道,没钱过年,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他冒着寒风冻雨,骑着摩托车,前往贵溪市粮食局为三位农民讨要卖粮钱。在余志群的协调下,三天后,粮站就将三位农民的卖粮钱全部付清。
     
  这些年来,他先后写成了《“”人的窨井》系列报道、《20多户居民生活在烟熏火燎之中》、《因家里穷,15岁的“花蕾”将面临凋谢》等众多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为百姓解决了一个个民生问题。

   用手中的笔为百姓说话
  
  “铁肩担道义。”余志群认为,媒体是社会的良心,而记者是良心的守卫者。“要做,就要做一名为百姓说话的好记者。”余志群说。

  2012年2月23日,余志群接到一农村学校家长及网友反映:学校食堂给住校生吃的竟然是发黄且有味道的米饭。听到消息后,余志群感到非常吃惊:还有这样的事。于是,他冒着严寒,骑着摩托车跟家长网友一同到学校进行暗访核实。一查吓一跳,不光米饭有问题,炒菜的油、食品卫生许可证、消毒设施、从业人员健康证等都存在问题。而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众多问题的食堂,却一直在为几百名住校生提供一日三餐的伙食。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记者立即联系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查处,并顶住了各种压力,写成了《几百名学生吃着发黄有味道的米饭》一文。报道发表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当地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对所有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卫生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就如何全面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形成了相关制度,确保了广大学生的饮食安全。
   
  2013年10月,余志群得知限行5吨的一立交桥,每天却有众多近百吨的重型货车经过,使得该桥变成了“危桥”,而每天却有众多学生从桥上经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在充分采访的基础上,他写下了《限行5吨危桥,百吨货车颤抖着开过》,促进了当地对该桥采取措施限行并重新修建。  
 
  “小批评,大帮忙。曝光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促进事情更好地解决。”余志群告诉记者,这是他做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原则。作为本地人,每次写监督报道,都会有亲朋好友来求情,甚至有人恐吓威胁。每次,他都会同采访单位或求情者进行充分沟通,只要群众合情合理合法的诉求得到积极响应,即使花再长时间再多精力采访,他也无怨无悔。但对于一些必须曝光的问题,任何恐吓都拦不住他。

  风里来,雨里去,4年来,“摩托记者”余志群靠着两个轮子,载着一腔真情,跑出了一片为民服务的新天地,充分展现了新一代年轻新闻工作者的无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