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摸清家底 统一登记编号 江西63万册古籍保护利用有依据

13.03.2015  14:00

  本报讯 (江西日报记者郁鑫鹏)3月11日,记者从省古籍保护中心获悉,经过8年普查,全省文化系统公藏机构63万余册的古籍家底已全部摸清,有关人员正紧张有序地为它们办理新的“身份证”——统一登记编号。此举将为下一步古籍分级保护、整理利用提供有力依据。

  江西历史上名人璀璨,文化典籍可谓“繁荣昌盛”,在两宋及元代一度成为古代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2007年,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作为该计划的首要任务随之展开。我省高度重视古籍普查工作,省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在省图书馆设立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

  经过持续努力,尤其是2014年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全省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座谈会后,我省古籍普查工作成果丰硕。省古籍保护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古籍收藏单位150余家,分属文化、文物、教育和档案等不同行业和系统,另有私人收藏单位20余家。全省文化系统公藏机构古籍总藏量63万余册,其中善本8万余册。这批古籍中,省图书馆占37万余册,已整理的珍贵善本4万余册。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建文告诉记者,这些古籍都将有统一的编号,待全省古籍普查工作全面完成(教育、民政等系统的古籍普查尚未结束),将最终形成《中华古籍总目·江西卷》。

  在普查基础上,我省加快古籍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目前,全省已有11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家单位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江西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共340部,江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15家。江西省国家级珍贵古籍数据库建设工作今年1月启动,116部国家珍贵古籍有望今年5月通过数字图书馆专网向读者发布。此外,我省正在启动“江西古籍再造工程”,并加快筹建江西省典籍博物馆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