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莫村骤变引发“鲶鱼效应” 脱贫致富梦一朝被搅动

30.03.2015  11:27

  “一个人好了不算好,大家共同富裕,那才是真的幸福。”关祥祖说。

  2015年2月10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别墅,在禄劝县则黑乡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落成,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告别了土泥瓦房的贫苦日子,过上了旁人眼中的“城里人”生活。多年来,关祥祖凭借着“要让家乡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念,靠着一己之力,从1996年至2015年这20年期间,他做了三件影响了万德村的事:铺路建桥、修缮学校、盖别墅送村民。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云南考察时曾指出“扶贫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关祥祖为家乡脱贫致富所做的事在万德村、禄劝县引发“鲶鱼效应”,激发了村民们致富的渴望,搅乱了万德村这池安静的水。在禄劝县,他被人称为“扶贫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让禄劝县的扶贫工作在前进中更有力量。关祥祖为家乡脱贫致富所做的事,是禄劝县一次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的典型和榜样,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禄劝县乃至昆明市构建大扶贫格局,全力推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新力量和新动力,昆明市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打响。

  万古莫村小组的联排别墅成了周边村民羡慕的“梦想”。记者合宇聪/摄

  则黑乡的黑山羊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都享有盛誉。记者上官艳君/摄

  昆明信息港 记者徐婷 上官艳君 一条条硬化道路盘踞山间,一座座桥让村民免去涉水之苦,一栋栋崭新的别墅拔地而起,如今的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面貌焕然一新,俨然一副城镇化村落的模样,村民的生产环境因此变得便利,生活也更美满幸福。

  这一切改变都得益于从这座大山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关祥祖。他为家乡脱贫致富做的三件事,让万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就像一条放入万德村这池水里的鲶鱼,激发了万德村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让万德村村委员、则黑乡政府、禄劝县扶贫办,甚至昆明市扶贫办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深层次思考:当村民们的致富愿望被激起,各级各部门该如何让更多的贫困村村民圆致富梦,提升幸福的“底气”?

  他们都“”了,我们怎么办?

  顺着村道一路往里走,随处可见万古莫村小组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再往山上走,记者来到薛家村十组。这里和万古莫村小组一样,是万德村19个村小组之一。万古莫村小组的这些年的改变,薛家村十组等村小组都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看着万古莫的新房子,很羡慕。”48岁的薛云举是薛家村十组的村民。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都想种些中草药,或者发展养殖业,但是没有本钱。“如果仅仅种玉米和土豆,只能自给自足,要富裕起来很困难。”说到这里,旁边的薛金明忍不住插话表示赞同:“如果政府能统一规划,带着我们一起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是非常愿意参与的。

  看着隔壁村小组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薛春应憧憬着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奔上小康。他计划着像其他会种玛咖的村民请教下如何种植,改变现在单一的收入方式。“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薛春应看了看自己的房子,充满希望地说。

  相比薛家村十组的村民们,武家村小组的武天泽规划得更加细致。他靠着跑车帮村民运化肥、拉人攒的钱和申请的小额贷款,把自己家的房子翻新了一遍。武天泽说,“社会在发展,人都在进步,光羡慕是没用的,看着别人越过越好,给了我们更多的动力,我们也不能坐吃山空。除了顾好我的小卖铺,下一步,我还打算发展一下养殖业。让日子越过越好。

  房子好了,穷根怎么拔?

  与万德村的其他村小组相比,万古莫村小组是幸运的,他们在关祥祖的帮助下,解决了当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几大难题。可是村民们,并未因此停下勤奋的双手,他们也在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现在房子钱省下来了,我们都想更努力挣钱,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万古莫村小组的上门女婿陈正元自己在家种了10多个品种的蔬菜,平时会运到则黑乡的集市上卖,也算是个小个体户。他盘算着要扩大他的蔬菜基地,将新鲜可口的蔬菜输送到禄劝县城去卖。“如果太多,还可以拉到昆明去做批发。”陈正元一脸喜悦,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蔬菜批发商”。

  “关院长为家乡做了那么多事情,但是他自己在学校都是和学生一起排队打饭吃,不管去哪儿都坐公交车。我们都要向他学习,要努力奋斗,这样日子才会越过越好。”陈正元的一番话,让万古莫村小组的村民们七嘴八舌的也说起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言语中满是憧憬。

  “我是在家做木雕的,之前出去学了好多年。我去过昆明、大理,还去过浙江,以后我想到禄劝县城里发展。”22岁的苏烁言语中透着自信。万德小学的老师苏知军说,现在儿子、儿媳都在武定教书,女儿和女婿也在昆明工作。自己在老家种了5亩左右的核桃,平时利用休息时间打理,打算退休后专职种核桃。

  这边说着,那边村民们开始开起了村民小组长李正学的玩笑:“村长可是我们这儿的‘药王’,种了好多中药材,还卖到外省去呢。”李正学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之前种了些草乌、附子、三七,收益还不错,现在儿子也在家跟着他一起学种中草药,做生意,打算以此逐步提升现有的生活条件。“我们做好了,也希望能带领村里大家伙儿一起富裕起来。

  现在的万古莫村小组,一片喜气洋洋,村民们对未来满怀期待,计划着共同开辟一片天地,一起奔小康。

  村干部:脱贫愿望被激发 我们压力很大

  万古莫村小组的改变,激发了整个万德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他们纷纷开始行动起来。这一切,无形之中向村干部们施加了很大压力。

  “现在他们的住房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如何才能让他们过得更好,让其他的村民们也过上好日子,还有很多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压力很大。”万德村村支书武正能说,关祥祖所做的一切,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万古莫村小组村民的贫困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接下来,万德村委会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招商引资,推行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租给企业,留下一部分给农户自用。“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这么高,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希望在我们的带领下,万德村家家户户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改善。

  在别墅对面的山坡上,村民新开垦的田地。记者合宇聪/摄

  在新建的别墅下,当地的村民还是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记者合宇聪/摄

  优化产业结构 破解制约难题

  万古莫村小组的变化,其他村小组村民的向往,则黑乡党委书记赵金荣都看在眼里。他的心却揪成了“麻花”,一半是欣喜,一半是担忧。在他看来,乡村开始城镇化建设,仅是奔小康的一小步,要真正实现乡村生活全面奔小康,还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做到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全方面的推进。

  禄劝全县实有贫困人口120324人,则黑乡就有11433人。其中,禄劝县纳入省级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32865人,则黑乡就占4120人。“在禄劝全县,则黑乡的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扶贫工作具有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交通问题。”禄劝县扶贫办主任张文武如是说。

  “从禄劝县城来则黑乡,要经过禄大公路、撒则公路,大约颠簸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说起则黑乡的交通,这一直是则黑乡3万多村民的“心病”,让则黑乡党委书记赵金荣提起来就“”。据介绍,则黑乡的地势处于交通死角,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包括万德村在内的13个村委会的发展。

  “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农产品的销售和收益。”赵金荣介绍,则黑乡有着优良的自然条件,拥有众多独有的野生中草药品种,包括万德村在内多个村的农户都有较为成熟的种植经验,但产品大多没有好的销路。

  如何才能在交通情况暂未改变的情况下,较好地推广则黑乡的中草药,让村民们受益更多?这些问题,赵金荣在心里一直琢磨着。

  “经过实地勘察、调研,结合实际发展特点,则黑乡决定寻找并引进有实力的中草药企业,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协调农户将土地租给企业。”商量好了之后,2014年3月则黑乡政府便开始四处寻找“靠谱”的中草药企业。历时近9个月时间,终于找到了一家较好的中草药企业入驻则黑乡。赵金荣说,引进企业后,政府协调后将土地租给企业,企业发给农户承包金之后再由农户自己种植,农户们还可以按照约定领到相应的工资。作物成熟后,企业按照一定比例收购、包装、销售,农户不用再为销路发愁,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在自己的农田里耕种,还能得到好收益,农户都十分乐意。

  赵金荣还告诉记者,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今年中则公路(中屏-则黑)的建设已被列入昆明市‘十三五’规划,如果中则公路接壤禄大公路后,就不用再走撒则公路绕过去,路况也会好一些,从禄劝县城来则黑乡可以节约1个小时左右,交通制约则黑发展的困境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希望能圆了村民们的梦。

  提升群众内生动力 主动拔穷根

  “要圆村民们奔小康的心愿,最根本的是要提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禄劝县扶贫办主任张文武眼中,关祥祖对于激活慈善事业活力和竞争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像丢入沙丁鱼群里的鲶鱼一样,追赶着想脱贫致富的村民们,能带动大家更好的发挥主动能动性。

  “金贵城、银万德、穷住基”,这句老话一直在禄劝县流传着。

  禄劝县扶贫办综合科科长施昆富告诉记者,这句老话说的不仅仅只是村民的生活条件,还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施昆富看来,关祥祖的行为,在这个村起到了‘鲶鱼效应’,他不仅让村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在精神上也让他们有了提升。现在的万德村比起过去进步了很多。

  接下来,禄劝县扶贫办将主要对万德村进行引导性产业开发,建立增收支柱产业,并且进行劳动力专一技能培训。另外,还会投入一部分小额到户贷款,扶持村民发展自己的产业。

  “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做到‘雪中送炭’。打铁还要靠本身硬,老话说‘安居乐业’,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的村民现在安居的问题是解决了,但乐业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发展。”同时,施昆富也希望那些走出山村的成功人士能够想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就算无法像关祥祖一样投入大量资金来扶持村民脱贫,但是只要有这样的想法,扶贫办会尽可能地做扶贫申报。

  “扶贫开发要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张文武说,关祥祖的行为是禄劝县一次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的典型和榜样,更是禄劝县乃至昆明市构建大扶贫格局、全力推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新力量和新动力。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已打响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考察首站,选择了云南。他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习总书记的指示为云南省开展新一轮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昆明是一座扶贫任务十分繁重的城市。”据相关数据显示,云南省昆明市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绝无仅有。多年来,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各项扶贫工作全面发力,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很大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昆明市目前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攻克的难关,扶贫开发已到了啃“硬骨头”、闯“攻坚区”的关键阶段。

  2014年底,昆明市委书记高劲松在昆明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指出,昆明市的扶贫攻坚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扶贫攻坚路子,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确保2017年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小康。高书记要求,要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尤其要注重深挖潜力,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扶贫开发。关祥祖的做法引发了‘鲶鱼效应’。”昆明市扶贫办社会扶贫帮扶服务中心主任袁学宽表示,关祥祖的善举,很好地实践了扶贫济困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理念,对于实现人人皆愿为的风尚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希望关祥祖的做法能够起到让更多先发展起来的企业、先富起来的个人用实际行动实践“以工扶农、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袁学宽表示,蕴藏在民间的社会扶贫力量不小、自愿参与扶贫攻坚者时有出现,县区扶贫办要多关注、详统计、广宣传,以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为扶贫工作注入广泛而源源不断的活力,促进贫困地区快速脱贫致富、长久持续发展。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关祥祖的行为是禄劝县一次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的典型和榜样,激发了群众们对脱贫致富的渴望,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禄劝县乃至昆明市构建大扶贫格局、全力推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新力量和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