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7.03.2016  12:02

  阳春三月,行走在万年的大街小巷、城镇乡村、企业学校,处处绿意盎然,满目清新,仿佛置身于一幅幅优美灵动的山水画卷之中。万年县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低碳、环保、生态为内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获得“国际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全省生态建设试点县”、“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


  绿色家园宜居宜业。国家级湿地公园——珠溪河湿地公园沿河两岸,绿树红花,青草依依;亲水平台上,有的市民在打羽毛球,有的在晨跑;河埠头边,村民在浣洗衣服;清澈的河水中,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万年着眼于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城市,以大手笔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按照“绿化+文化”的城市生态建设理念,在规划建设中做到以绿色包装历史文化,以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形成了道路绿化有特色、公园绿化有文化、社区绿化有内涵的绿化风格。在深入推进迎宾大道、县城主干道、滨江公园、珠溪河等地绿化改造提升的同时,今年重点推进世界稻作文化主题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城市植物园、珠溪河B段景观工程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个城在林中、路在树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目前,该县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7.9%,绿地率45.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8平方米。


  工业发展低碳环保。穿行在万年凤巢工业园区内,看不到乌烟弥漫,闻不到臭气扑鼻,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花园式的厂区内雨污分流管网布局合理,废水废气排放管道整齐有序。万年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到工业发展全过程,按照不重复建设、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的原则,着力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优、辐射能力强、环境破坏少的项目,对与准入条件不相符的污染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以“低碳、集聚、循环”为抓手,积极谋划一批产业补链、功能配套、循环利用的项目。截至目前,万年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已扩展到11.83平方公里,形成凤巢工业园、丰收工业园、万年青工业园“一区三园”格局。在园区内,统筹推进征地和水电管网、道路管渠、工业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融合的循环工业体系预留足够空间。同时,制定鼓励企业实施技改的优惠政策,加大排污费征缴力度,严格治理污染企业。去年11月初,该县在凤巢工业园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工作,园区10家涉水、涉气、涉危企业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企业生产技术、环保设施进行提升和改造。


  现代农业生态循环。万年坚持资源保护与集约开发、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相结合,加速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先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该县开展生猪养殖场排污治理,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电”等循环发展模式。全县324家养猪场投入整改资金6370万元,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综合利用”的治理方式,新建、改建沼气池18.6万立方米,解决5000户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新建沉淀池9.6万立方米、避雨式干粪堆积池5000余方和雨污分离设施12万米,购置固液分离设备32台、防疫消毒设备80套、沼气发电机组7台。


  作为全省第一个颁布实施生猪、贡米、珍珠种养技术地方标准的县,万年珍珠和生猪养殖通过国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养殖示范区验收,万年贡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全县累计建立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基地28个、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27个,拥有国家级无公害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14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生态产业发展。目前,该县已形成了贡米、珍珠、生猪、花卉苗木、油茶、果蔬、雷竹等七大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产业。


  旅游休闲借绿发展。位于青云镇的喜果绿化苗木基地内,百种花卉苗木或绿如蓝、或红胜火,竞相斗艳。一批批游客尽情赏花观木,玩得兴高采烈,构成一幅动人的春光图。该基地依托秀丽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从变卖花木到“看生态”的转变。该县充分发挥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等优势,唱响“古之源、红之魂、绿之美”品牌,大力发展绿色休闲旅游业。抓住神农源景区晋升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有利契机,制定《神农源景区总体规划(国家级)》正待国务院审批,投资2.7亿元完成神农源二期建设。该景区被评为江西十大旅游名片,连续3年被评为江西先进风景名胜区。同时,加快推进仙人洞景区游客中心、神农源地质博物馆(展示中心)、稻作文化展示中心、旅游(法式)风情街、城市植物园、珠溪河B段景观工程、世界稻作文化主题公园、“天下第一陶”博物馆、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群英水库、乐安河万年石镇段生态工程等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周边城市旅游休闲后花园。此外,大力推广采摘篱园、乡村民宿、养生山吧、生态渔村、山水人家等新业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目前已建成各类农家乐100多家,带动2800多名农民增收致富。

 

  编辑: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