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辆货车演绎万载物流传奇

30.04.2015  12:08

  云集了1.6万辆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2014年实现税收2亿元、营运商网上下一个订单获利几百、货车车主年收入40万元……这是对风生水起的万载货运产业发展的数字表述。众所周知,万载县是赣西边陲的一个50万人口的小县,素有“花炮之乡”、“百合故里”美称。2006年该县为策应花炮产业发展,制定了大力发展货运产业的经济思路,通过优惠的招商政策,逐渐扩张成为继全国货运大市——高安市之后的又一个货运产业大县。但透过产业发展繁荣的背后,也日渐显露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运营商家小而散、市场硬件滞后等制约着产业发展的不足。

  ■信息日报记者陈国菊、实习生陈欣 文/图

  货运产业占全县财政收入10%

  走进位于万载县城西面的汽车服务广场,就能看见一家家鳞次栉比的货运物流运营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繁忙地为客户下单派运。

  万载县原本无货运历史,生产的烟花爆竹,也大多是请外地危货专用车运输。从2009年开始,该县依托充足的烟花爆竹、有机农场货源,采取优厚的招商政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汽车物流运营商进驻该县。从该县税务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014年底,共有500多家物流运营商落户,其中服务广场有300多家,分散在各乡镇的有200多家,前来注册登记的的车辆1.6万余辆。迅速发展的货运产业,为全县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全县财政收入20亿元,货运产业税收就达到2亿元,在2013年7千万的基础上翻了近3倍。

  据了解,全国货运大市的高安市,鼎盛时期拥有货车5万余辆,现日渐萎缩到不足3万辆。而万载县仅用几年时间,就直追高安。

  万载演绎货运传奇的魔法在哪里?该县运管所长聂启平告诉记者,其实也没有什么奇特招数,主要是从收费与服务上做到人性化。对物流运营商关键是不该收的钱决不收,现行的税收模式也很受欢迎。在服务上,杜绝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行业陋习,只要有审批项目,工作人员哪怕是深夜都要一揽子办结。

  依托货物集散商家业务大增

  在该县的汽车服务广场,到处都能看到物流运营商门前电子屏上打着全国各地的物流信息。据了解,这里的300多家物流运营商每天平均要做到数十万吨的物流业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里的货物配送打破了传统的点到点的配送模式,而是将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集散到本县,再通过专线化调配中转到达目的地。

  通城物流公司的韩经理告诉记者,公司与厂家直接做业务,虽然还是按原收费标准,但业务量大增,营收从过去的一天不足千元到现在两三千元。货主刘先生经营的是一辆33吨的长厢式挂车,干了两年就收回了成本,去年是第三年开始赚钱,一年除成本就赚了40多万。充足的货源得益于公司实行集散中转新模式。  

  但是,透过这种市场繁荣的背后,也有少数商家出现了潜在效益下滑。“熙和公司”是一家专门承运啤酒的公司,过去市场销量大,赢利也大。自去年以来,啤酒运输业务下降了30%。公司经理鲍先生分析说:“我只做单一的产品,一旦受到需求制约就没有其他货源弥补。下一步要接受教训,开拓几个品种。”  

  “金圣物流”是一个中型公司,经理张先生告诉记者,盲目扩大业务也会带来经营风险。去年公司从2个店面扩租到6个。没想到租金与人工费暴涨,使效益下降了20%。

  队伍升级促进产业升级

  面对风生水起的货运产业,有专业人士也对该产业的市场发展看到了一些不利因素。

  聂启平称,目前,最大的不足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近3万物流从业人员中,80%以上是来自农村文化不高的农民,他们大多是亲戚合伙办公司、家人入股买车跑运输。在经营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滥价、诚信失范、搞“空壳”公司等行为。

  另外,该县货运产业办的一名专业内人士称,从目前发展势头来看,还应该从准入门槛上进行严格把关。以前那种“来者不拒”的准入将会影响整个行业向高、精方向发展。

  据悉,对万载货运产业出现的问题,万载县政府正在着手引导与扶持。聂启平告诉记者,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眼下最紧迫的就是加强行业人员素质提高,按国家相关教学大纲进行全员培训,做到从业人员考核合格发证上岗。今年预计对90%驾驶员培训到位。在“十三五”期间,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要达到100%。对不具备行业要求的公司或货运车辆清除出去。

  宜春市运管局分管货运产业的副局长何文斌表示,万载的货运产业还缺乏大企业的龙头带引作用,下一步要改变目前运营公司多、小、散、弱的状况。这就需要对整个市场进行“洗牌”整合,通过扶大扶强,推动一批示范公司转型升级,向现代物流发展,并为宜春市的货运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可借鉴和推广的模式。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