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故失信欠下"14丈布票" 老太37年后寻人还债

30.05.2014  12:50

    5月20日,65岁的上饶老太太郑素女辗转南昌、九江,前往彭泽县偿还自己欠下的一笔旧债——14丈布票。

    这笔债压在她心头达37年之久,几年前的一场大病,更是在内心催促她,要尽快还上这笔人情债。

    几番转折,37年后这笔债在媒体的帮助下终于偿还。这笔债务由何而来?此前为何迟迟未能偿还?

郑素女(右)与刘凤英在一起

     14丈布票成心病

    5月27日,上饶市信州区。

    现年65岁的郑素女独居在市内一套60平方米的两居室内,晚年的生活清闲又简单。吃过晚饭后,她和往常一样来到家附近的广场,“一天走三圈,早、中、晚各一次”。

    这个习惯是在她2011年患上脑溢血后养成的。中风之后,郑素女左边身子偏瘫,经过调养恢复得不错,但行动仍有些不便,“左手不听使唤,经常握着握着,手中的东西就不自主地松开了”。

    过去的三年里,郑素女生活的一大重心就是调理身体。医生交代过她,要少吃荤菜,多吃素菜,这对软化血管有好处。为此,郑素女一直以来也严格遵从医嘱。

    常年吃素的结果就是,郑素女以往丰腴的身材开始日渐消瘦。

    今年5月,她辗转南昌、九江多地,一路颠簸300余公里,直达彭泽县马当镇、棉船镇。

    “从彭泽回来那几天,真的是好累。”回想起那些天的奔波,郑素女连连感叹,“吃不消”。

    但和了结心愿相比,这番折腾不算什么:在彭泽县棉船镇,她一直欠着当地棉农江运山一份情、一笔债,现今看来债务只是14丈布票,但却是37年来她心头上的一块心病。

     夏布换布票

    或许是年纪大了,郑素女常常会忘记几天前发生的事情,但是37年前的往事在她记忆中却是历历在目。

    1977年,28岁的郑素女已经是有6个子女的妈妈。他们一家和公公住在沙溪镇的一个村庄里,过得清贫而又艰难。

    “当时劳动力都要在去挣工分,男人一天挣5角钱,女人一天才2角”,为了补贴家用,郑素女总得绞尽脑汁,贩过鱼到萍乡,到广州、福建卖过鸡蛋……

    沙溪镇是夏布之乡,夏布是制作蚊帐的好材料。而那个时候,国家已经不再收购夏布,不少沙溪人就开始把夏布卖到浙江等地,郑素女就是其中一员。

    当年,她从隔壁村庄的一位年轻人那里得知,远在九江的彭泽县棉船公社(现棉船镇)盛产棉花,当地人把棉花卖给国家,换到的布票较多。

    别人的无心之谈让郑素女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当年,沙溪当地人人均配额布票只有一尺八,“布票紧张,两个人的布票只能做一条裤子,村里面光着屁股跑的小孩到处都是”。

    郑素女还打听到,彭泽农村蚊虫较多,当地人特别喜欢用夏布制成的蚊帐。她不由地灵光一闪,如果能把夏布卖到那里,换成布票,再转手卖给沙溪需要布票的人,赚取一点差价,似乎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彭泽县棉船公社,江运发”,郑素女悄悄地将那位同乡提及的信息记在心里,然后盘算着将夏布倒卖到彭泽去。

     江家热情收留

    1977年上半年的一天,郑素女从沙溪出发,坐上了前往南昌的火车,又从南昌转车到九江,再从码头乘船到达彭泽县马当公社(现马当镇),然后步行约7公里找到棉船公社棉船大队棉农江运发,江运发则介绍她到哥哥江运山处,从而搭建起夏布换布票的路子。

    让郑素女没想到的是,虽然素未谋面,江运山一家很热情地接待了她。当晚,她就住在了江家,同江运山的妻子刘凤英挤在一张床上过夜。

    此后,江运山家就成了郑素女在彭泽当地的“中转站”。

    郑素女说,每次到达棉船公社都是傍晚五六点,她会在江家吃个晚饭,趁着天黑,再在附近村子兜售夏布,晚上去江家住,第二天再赶往其他村子,夏布卖完了就直接回上饶。

    郑素女依稀记得,当年一匹夏布可以卖到12元钱,但换成14丈布票,去上饶转卖最高可以卖18元,“赚五六元钱”。

    回想起江运山一家收留她过夜的举动,郑素女依然感激,“毕竟我卖夏布、贩布票属于投机倒把,他们还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因为是弟弟介绍过来的朋友,江运山自始至终都未问及郑素女具体姓名和家庭住址,仅仅只知道她是来自上饶。

    江运山也许并不知道,弟弟江运发实际上和郑素女并不熟识,他也只是与郑素女的那位同乡有一点“生意”上的往来。

    “那个年代的人都很朴实,都很相信朋友间的情分”,这份情谊,在日后更是加重了郑素女内心的负疚感。

     因故失信心生自责

    1977年10月,郑素女带着6匹夏布再次踏上前往彭泽之路时,她没有想到这会是她最后一次接受江运山一家的帮助。

    因为担心儿子在家没人照顾,郑素女这一次把儿子也带在身边。当天换了2匹夏布后,晚上她和儿子依旧住在江运山家,哪料半夜儿子发起了高烧,一直昏睡着。

    郑素女被吓得六神无主,坐在儿子旁边不停地流眼泪。第二天天不亮,江运山二话不说,就挑着夏布出去帮她换布票。

    剩余的4匹夏布不到一个上午就换完了,另外还有人通过江运山预付了14丈布票。江运山把布票交给郑素女时嘱咐道,下次来时记得多带一匹夏布。

    郑素女本想着,过两三天就再来一趟,只是他们二人都没想到,下次见面竟然遥遥无期。

    回到沙溪后,郑素女的儿子被确诊患了肝炎,她需要更多时间来照料儿子。

    与此同时,镇上的工作组找到了郑素女家,要求她进学习班学习,“说做夏布生意是投机倒把,不让再搞了”。

    这种情况下,郑素女不敢再动贩卖夏布的念头,也就没有再去彭泽。

    “那个年代,大米0.138元一斤,猪肉0.65元1斤,14丈布票值14元。”郑素女难以想像,以江运山家的经济条件,该如何替她还上这14丈布票。

    “江运山家很穷,吃的都是土豆、玉米糊。家里蚊子也多,他们也没舍得买一匹夏布做蚊帐。”郑素女很内疚,因为她的失信,江运山就平白无故地背上了14丈布票的“债务”。

     寻人还债有心无力

    夏布生意做不成了,郑素女之后又“改行”做起了鸡蛋生意。在这之后,其实有充足时间去还债,郑素女为何没有再去彭泽还清布票呢?

    犹豫再三,郑素女告诉记者,主要还是当年没钱,觉得路费太多。

    “江运山肯定觉得我骗了他,拿了布票就不再来了,去其他地方换布票了”,这个想法让郑素女一直难以释怀。

    直到1998年,郑素女生意越做越顺,不用再为一点小钱发愁时,她再次踏上了去九江的火车。但一下火车,她就傻眼了。

    “老火车站拆了,汽车站也找不到了,轮船码头也没了,建成了九江大桥。”二十多年的光景,九江的变化,使得郑素女纵然曾经走南闯北,也不禁发慌,“什么都变了,我都找不到去的路了”。

    事实上,郑素女并不清楚如何才能走到棉船镇。当年虽说曾去过四五次,但都是一边打听一边赶路。无奈之下,郑素女又打道回府了。

    此后,又因忙于生意,郑素女就把还债的事给搁置了下来。

     37年后终了心愿

    近些年,身体一直不好,郑素女想如果再不还债,自己这辈子恐怕都要还不上了。

    2012年,她也曾经联系过电视媒体,想借助媒体的力量,找到江运山。但听说要上电视,她又打起了退堂鼓。

    2013年,想要还债的心愿最终战胜了害羞的心,郑素女再次联系了媒体,吐露了自己的心愿。

    “开始没去还债是因为没钱,之后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人。现在好了,我有点积蓄了,还有媒体帮我,肯定能找到他们,”郑素女说。

    今年5月20日,郑素女在女儿的陪同下,与记者们一同驱车赶往彭泽县棉船镇。在派出所民警以及当地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们最终找到了正在医院住院的江运发,而江运山则早在20年前就去世了。

    第二天,郑素女母女俩赶往太泊湖良田村,终于见到了恩人江运山的遗孀刘凤英。

    郑素女称,对于37年前的那次失信,刘凤英似乎并不清楚,但她还是认出了郑素女,开口就提到了“夏布、布票”。

    得知郑素女母女俩是辗转数百公里,赶到自己家是特意来谢恩的,刘凤英感动不已,要留她们在家里吃饭,母女俩婉言谢绝了。

    临别时,郑素女将3000元现金、一块崭新的手表、一只景泰蓝手镯塞到了刘凤英的手中:“大姐,你和江大哥对我的恩情,我这辈子都难忘。我今天是特意来谢恩的,手表本来是给江大哥的,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我还是把表留下。手镯是特意给你买的,希望你保重身体,下次上坟时,在江大哥坟前说一声就可以了!”中午时分,两位老人依依惜别,互道珍重。

    九江之行似乎圆满,可实际上郑素女心底还是留有遗憾:“希望江运山的孩子在以后清明节上坟时,能够替我说一句:郑素女已经还了欠你的14丈布票了,她没有骗你。”(来源:新法制报 首席记者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