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中联恩仇录:省长出面调解 矛盾仍难消除

30.10.2013  19:11

  一个冷门的机械行业,眼下却出现了全国最热门的事件,这一切源于两个同城“冤家”。

  三一重工(600031)和中联重科(000157)的第一次公开正面冲突,发生在2006年。这一年,中联重科的泵车在无锡施工时发生臂架断裂事故。其官网发布信息称,某些竞争对手就此对产品客户群体利用短信制造影响,蓄意扩大负面。有报道称,此处直指三一重工。这揭开了双方“激战”的一角。

  真正进入激烈对抗期是2008年。中国推出的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开启了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超常规发展的序幕。之后有了2008年的收购战,2009年的“间谍门”,2011年的“行贿门”……

  双方第一战是2008年对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公司CIFA的收购。CIFA是闻名全球的混凝土机械品牌,谁能够收购便意味着将在这一领域拥有重大优势。三一重工方面认为,由于政府出面干预,三一在最后一刻退出。而在中联的版本里,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三一成为了搅局者,并且抬高了整体收购成本。

  如果说2009年发生的“间谍门”是个“无间道”,2010年的“绑架门”则是个罗生门。

  2009年,原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分公司财务管理部员工张某收受三一重工商务部员工文某贿赂,并向文某出卖中联重科商业秘密。三一称此事件为中联重科所“炮制”。

  2010年7月,梁稳根之子梁在中去往宁乡途中,却遭伪装成警察的劫匪半路拦截,最后在其司机的配合之下才得以侥幸脱险。

  虽然涉案三名绑匪在第二次劫持另一辆路虎车时被抓,但中联重科难以逃脱“嫌疑”,被暗指成幕后黑手。

  2011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低迷的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同样陷入低迷。行业的低迷加剧了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两巨头之间的竞争,双方的矛盾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全面爆发。

  “行贿门”事件直接改变了两者的竞争态势,并发酵至今。

  《中国经营报》对此曾有过报道。“我曾是三一重工的一名员工,受到种种非人的虐待。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行贿改变世界,先送钱,后做事。”2011年4月19日下午5时左右,“行贿改变世界”首次出现在百度贴吧等论坛,旋即,爆料人将三一重工及其新疆分公司以“业务费”和“春节公关费”为名涉嫌行贿502万元的19份内部文件,公开上传至网络。

  “行贿门”导致了三一重工H股上市失败。影响时间长达三个月,当三一再次准备好发行时,全球和香港股市都在这三个月内不断下滑,市场价格远低于股票价值,因此不得不取消发行。

  2011年8月,湖南省政府为协调中联和三一之间的恶性竞争关系,曾组织了一个签署行业自律公约的座谈会,在湖南省省长徐守盛的见证下,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和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签字并握手。

  自律公约内容包括各签约单位之间不得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得散布侵害竞争对手商业信用和产品名誉的舆论;不得指使、授意、鼓动、暗示第三方机构、个人歹意攻打竞争对手等等。

  然而事与愿违。

  至2012年底,各种奇奇怪怪的“门”陆续登场。2011年6月,“间谍门”再次发酵;2011年10月,三一重工被曝因营销模式过于“激进”,资金陷入短缺局面,是为“资金门”;2012年3月,梁稳根之子卷入“海关门”;2012年底,三一裁员风波也成为焦点,此乃“裁员门”;2012年底,“间谍门”三度发酵……

  三一“迁都”一事,令矛盾更加明朗化。双方开始大打“口水战”。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和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高辉更是赤膊上阵,彼时红得发紫的微博成了新战场,“史记”曰“微博门”。

  2012年11月21日,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在内部早餐会上突然宣布了三一有关迁往北京的决定——三一集团职能总部和各核心事业部将全部迁往北京市昌平区,长沙基地将仅保留泵送事业部。

  2012年11月29日出版的《环球企业家》发表《三一恨别长沙梁稳根的内心独白》一文,提及在与中联重科“交手”的过程中,三一重工遭对手监听,无法进行正常工作,高层会议不得不远赴昆山进行,且有电话的地方都不敢谈及公司机密,以防泄露。

  三一重工方面称,更为严重的是,这已经影响到了梁稳根家人。梁稳根之子遭莫名绑架、海关突然稽查,这些都直指对手中联重科。

  对此,2012年11月30日,中联重科就《三一恨别长沙》一文发表声明,称“此文对中联重科的描述严重违背事实”,“文中所述,纯属无中生有、恶意中伤。”

  2013年6月中联重科再次发表长篇声明,对此进行了否认。这份由董事会主导调查的《独立董事关于媒体报道相关情况独立调查的声明》,历数“间谍门”、“海关门”、“绑架门”,依依进行澄清,称将拿起法律武器起诉“背后黑手”。

  三一在被爆出多重门后,也开始舆论出击。据《中国企业家》报道,除动用媒体大爆中联种种超越底线的竞争手法外,三一找到了中联两个痛点。一个是中联的原罪,也就是MBO过程中詹纯新将国有资产私有化。三一称,中联在MBO过程中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公司,实现了资产的转移,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改制不会通过。

  第二个弱点是,中联改制前后有大量官二代入场,成为其利益合伙人,以公权力干预市场竞争。按照向文波的说法,这并非国企与民企之争,而是不良企业利用公权力进行打压、造谣、抹黑一家一心产业报国的企业之争。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