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三公”经费公开让百姓看懂政府的账
正在召开的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近日公布了《关于2013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全省及省级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其中对2013年我省三公经费使用进行了说明。2013年我省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压缩“三公”经费和会议费20%以上,省级压减培训费、修购费、业务经费5%,这些钱都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据媒体报道,不少代表在审阅中并没有找到关于“三公”经费的详细数据,对此多少感到有些失望。
代表感到失望的地方是,财政报告没有明确说明压缩的“三公”经费究竟是多少,都具体用在了哪些方面?报告说,“三公”经费压缩的具体内容,已体现在相关科目支出和部门预算之中。确实,2014年省级支出预算草案中可以看到每个部门“三公”经费压缩的具体数据,但这些压缩的经费总共是多少,财政报告是不是
可以给一个让代表们能够一目了然的说明?否则,代表们如果想知道今年省级“三公”经费的总数和压缩经费的总数,就需要自己去把几十个部门的数字加起来。从2014年省级支出预算草案来看,今年压缩的“三公”经费确实不少,这应该加以肯定。但财政报告如果能把这些数据汇总编列出来,岂不更好?
财政资金是谓公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三公”经费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步的迈出值得肯定,但社会公众对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表达,也为有效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府公开公众最关心的“三公”经费情况,兑现了政府重点推进财政预算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承诺,彰显了政府推进信息公开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决算的公开意义重大。中央作出公开“三公”经费的决定,就是在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消除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使用“三公”经费的疑虑。让群众能够明明白白的看懂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算内容,了解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哪些事,也体现了现代公民表达其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内在需求和现实举动。
“三公”经费公开,老百姓为何如此关注?中央为什么要如此大力推进?因为这不仅是杜绝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打造廉洁政府的需要,还是打造阳光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政府在财政报告中公布“三公”经费无疑是巨大进步,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是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沟通与互动的体现,有利于公众行使政府财权监督,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但要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满足其知情权,有效行使其监督权,就不仅仅是公布几组数据、写一些说明那么简单。首先要对“三公”项目和科目给出明确定义和具体解释。比如对社会公众极为关注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不是应该细化出公车购置、维修、运行等分项经费,包括有多少车辆、多少司机、公车用途等等。再如公务接待费包括哪些费用,哪些人可以受到公款接待等等。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就还需要各部门认真、积极地对待“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以更加坦诚和积极的态度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徐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