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甫祥:三级医院取消门诊,请慎用行政之手

08.07.2015  12:50

  近日从上海政协召开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专题协商会上传出一则新闻:未来,上海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将不设门诊,只接受疑难杂症病人和住院病人。虽然没有给出具体时间表,也没有具体方案,这一消息仍在医疗界“炸开了锅”。(7月7日《南方日报》)

  作为医疗改革的重要一环,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目前可以说是进展迟缓,显得困难重重。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传出拟在未来取消三级医院门诊的信息,大有破釜沉舟之意。不过,在市场之手效果不显的情况下,动用行政之手来倒逼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似乎有越俎代庖之嫌。至于能否如愿以偿,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三级医院因其拥有的优质医疗资源,成为患者门诊之首选,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患者严重分布不均的状况,一方面让三级医院不堪重负,医护人员身心俱疲,无法使医院运行在最佳状态。另一方面是二级医院“夹心层”地位尴尬,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致宝贵的医疗资源处于空置状态。若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均衡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确实势在必行。但问题在于:是通过市场之手,采取调控手段,因势利导,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目标,还是祭起行政手段,快刀斩乱麻似的砍掉三级医院门诊呢?

  从表面上看,一旦三级医院取消门诊,患者即可流向社区医院。其实不然。据悉,上海尽管在2011年就推行了家庭医生制度,但目前社区医院达到全科医生水平的仅有3000多人,缺口达5000多人,很难在短期内补足。即使勉强凑齐,其水平及经验也难以胜任;同时,社区医院无论设施设备,都相对简陋,很难达到院内确诊。在三级医院取消门诊之后,若社区医院不能独当一面,还需患者在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折返跑的话,那这种分级诊疗,除了徒增病员负担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随之而来的难题需要面对:其一,一所三级医院每天数百万元的门诊收入,虽然诱人,却也是保证运转的必要来源。若此来源断绝,要么发展止步,全线收缩以自保,要么通过调整其它医疗服务收费来弥补。而这两者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其二,大批门诊医护人员的去向也是难题。充实其它科室,医院能否承受?下到社区医院,操作恐有难度。允其辞职,浪费人才实在可惜,其三,若患者执意到三级医院疑难病科室去看普通病,谁来监管?对于送上门来的“财神”,起码医院是不会拒绝的。至于设置预约或经社区医院开具转诊手续之类的限制手段,对于习惯于走后门的国人来说,似乎就更是小菜一碟了。

  此外,医疗服务既然已经进入市场,就应该允许患者自主选择就医医院。换言之,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医保报销政策来引导和鼓励患者到社区医院就医,但采用行政手段关闭三级医院门诊窗口就似有不妥了。同时,当前并不乐观的医患矛盾对社区医院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尤其是对于并不情愿来到社区医院就医的某些患者,若技术、经验均显稚嫩的社区医院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矛盾。而这对于安保力量不足的社区医生来说,无疑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其实,对于进入市场领域的医疗服务来说,更多的通过市场调节而不是行政命令,采用调控而不是强制的手段,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明智选择。譬如,可以在医学毕业生的输送、社区全科医生的培训、社区医院设施设备的增强等诸多方面实行大幅度的倾斜政策,以社区医院富有竞争力的崭新形象来吸引患者,必定会事半功倍。另外,与三级医院结成对子,三级医院选派医生到社区坐诊,定期轮换,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通过国家倾斜、三级医院帮扶,加上为之倾斜的医保报销政策,持之以恒,吸引的患者中必然会越来越多。到那时,一般的小病,患者自然首选社区医院,其结果必然倒逼三级医院将重心转向疑难病及住院病人方面了。

  这次上海政协专题协商会传出的这类信息,属探讨也好,放口风也好,实则反映了有关部门对当前分级诊疗制度进展迟缓的一种焦虑。而焦虑之下,习惯性的行政思维难免露出头来。而这对建立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来说,当在克服之列。其实,自新医保政策实施后,社区医院门诊量的快速增长,已经让不少三级医院倍感压力。即使有关部门要加大改革步伐,亦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三级医院取消门诊这个问题上,请慎用行政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