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市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比翼齐飞”

11.08.2015  12:46

   转聚结合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破解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是根本途径。

  强化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化是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变、农民向市民转移的“三农”工作新常态,我市在认识上再提高、内容上再明确、实践中再深化、管理上再改进,以“”“”结合的办法,加速推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73.45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上半年,南昌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46元,同比增长10.7%,增幅高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位列第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结构转型 方式转变

  水稻种植面积过大、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过小和生猪饲养规模大、牛羊等特种养殖产业规模偏小,一直是制约南昌农业发展的瓶颈。2015年,我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减水稻播种面积14万亩,用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统计显示,今年全市早稻播种面积达232.69万亩,单产达435.19公斤/亩,居历史第二位;总产达101.26万吨,连续5年超过百万吨。与此同时,蔬菜播种面积达42.37万亩,同比增长3.6%;蔬菜总产达102.57万吨,同比增长3.8%。

  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我市以大型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重点实施了卓茵园林公司投资 16.17亿元的江南花卉苗木大市场项目和万亩花卉苗木生态示范园项目、玉丰实业投资3.2亿元的农产品冷藏加工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太仔食品投资3.76亿元的年产1万吨系列肉制品及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我市开展的“互联网+龙头企业”让绿滋肴、三联融创、煌上煌、汪氏等10余家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完成销售额1.8亿元,2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挂牌上市。

   聚焦企业 聚焦园区

  我市大力推进24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规模效益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达到19万亩,累计完成投资52.64亿元,产值达70.98亿元。为聚焦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我市大力推进粮食加工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56家,其中国家级12家,占全省的近1/3;省级111家,占全省的近1/7。今年上半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242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销售收入720.8亿元,同比增长9%。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需要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家庭农场7658家,经营耕地总面积94.6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2.6%,占全省总数的1/3;农民专业合作社3982家,入社成员累计8.29万户,占全市农户的1/3;各类专业大户7726家。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农业“招大引强”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南昌—台湾农业合作交流恳谈会”、“2015年现代农业招商项目推介签约会”和“2015南昌(云林)现代农业合作恳谈会”,分别引进了总投资3亿元的深圳农产品冷链物流三期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傲农集团华中科技园项目、总投资3.5亿元的林生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等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

   抓大项目 走特色路

  记者从市委农工部了解到,今年下半年,我市将以大型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溪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石鼻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罗亭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走廊“两区一廊”和省第四届花博会梅湖景区花博园、江南花卉苗木大市场“一场一园”建设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年下半年将继续强力推进。同时,我市将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扩权强镇、农村金融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力争今年完成“财政惠农信贷通”信贷任务7.491亿元,用好用足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转贷基金”等融资渠道,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据悉,下半年我市将按照农业产业化“十大工程”建设部署,以八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八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力争20家龙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亿元。(陈慧 记者 吴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