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民生大业需要官民共进

14.04.2014  22:56

软硬兼施”垃圾分类 亟待官民共进的民生大业

我们常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而垃圾分类投放,可以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可以避免垃圾围城,改善生存环境。近日,《人民日报》有报道指出,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就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可14年后的今天,仍处于“试点”阶段。有网友评论说,垃圾分类想法挺好,不过经过这么多年实践检验,可行性是有问题的。

4月10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将于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该《办法》的实施意味着上海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从试验性探索到确定性的法制化新起点。针对垃圾分类的“”处境,上海即将实施的办法可谓“软硬兼施”:一方面,对分类居民施行实物积分兑换、抽奖等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虽然市政府对居民垃圾暂不收费,但不分类扔垃圾却可能被罚款。对此,北京网友“猫精爱大鱼”夸赞:感觉上海在某些方面确实走的挺前。

有数据显示,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城市遭遇垃圾围城,造成这样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垃圾分类处理成为空谈,与此同时,无序的垃圾焚烧正日益成为城市环境毒瘤。《法制日报》郑重提醒:化解这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风险,需要基础设施投入,需要制度设计创新,更需要全体国人的自觉自醒。

从国外经验看,要让“垃圾分类”成为“废物丢进垃圾袋”一般的居民日常习惯,立法无疑是重要推动力。从这一角度,《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属于领全国之先。

不过,《办法》中垃圾分类标准模糊、罚款实施难等条款也遭遇网络质疑,被指缺乏执行力。在“@上海发布”的微博下, 网友“899路公车”愤慨,“十几年前上海开始推广垃圾分类的时候,我连世博会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离世博会都过去年了,你们连细化分类目录都没做出来!” 网友“南方北方都是一方”留言,“你打算派多少人在垃圾桶前盯着?

垃圾处理千头万绪,垃圾分类更是难上加难,但并非一定要针对老百姓强化罚款思维。《半岛都市报》认为,要使垃圾分类的推广“叫好又叫座”,首先要改变“前端分类、后端‘杂烩’”的现状,不能让垃圾处理的“混收混运”打击民众的环保热情,其次也要改变政府部门的监管疲软。“如果全体民众自觉行动、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与监管,‘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就不会成为一个传说。

尽管阻力不小,但可喜的是,上海政府与普通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已有共识,属于官民同心。去年底,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8.9%的市民愿意进行垃圾分类,不愿意的仅占1.1%。” 而上海市政府已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工作目标,列入了上海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是亟待官民共进的民生大业。新华网有短评指出, “垃圾围城”病并非无药可解。关键是要站在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美丽中国高度,下定决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推进。网友“ganganray”认为,这是“考验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的事情”。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