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今后或将扩充

10.02.2017  17:03

  

  上海44片面积达41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成为广大市民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不少市民也晒出了外滩、老城厢、衡山路-复兴路、枫泾、新场、朱家角等地的文化风貌,唤醒老上海往日的人文记忆。

  根据市规土局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体系中的“面”,从2002年开始实施,即一改过去只是保护单幢建筑,转而从整体上进行保护。在2008年公示的44片风貌区名单之中,其中12个为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地约27平方公里,32个为浦东新区和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覆盖约14平方公里。此外,2016年还相继发布了119处街坊和23条道路作为“面”的补充。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介绍,近年来上海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一些古镇渐进地做了修复,慢慢重现出了往日“鱼米之乡”的味道。“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镇,就保留了历史上稻米和油的集散地的文化记忆。还有枫泾镇、新场镇等,曾经因为长期以来有一些变动,很多地方变得面目全非了,现在慢慢进行了修复,有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住宅,因为过去是盐商聚居的地方,所以有很多品质很好,反映江南水乡风貌的历史住宅,都进行了保留和修缮。对古镇的特色河道也及时作了保护。”

  目前,上海实行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对象体系。其中,“点”是指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线”是指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与风貌保护河道,“面”是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风貌保护街坊,并在整体保护层级上,加强历史城区-历史城镇-历史村落历史环境整体保护。上海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愈加严格,今后或将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等进一步扩充。

摘自 《新闻晨报》 2017.02.07 见习记者 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