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中经济大考:度过转型阵痛期 全国最早步入新常态

14.07.2015  04:58

  “可能大家会说过去的评价也是稳啊,今年有什么区别?”拿着长达近七千字的《2015年上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介绍》,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但今年的稳不一样,它是经过许多努力取得的稳,这个稳来得不容易!

  在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中,这一份“努力”可以在数据中得到佐证: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6%,慢于全国0.4个百分点,但二季度以来部分经济指标逐步改善,预计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将达到7%左右,增幅比一季度明显回升。

  毫无疑问,上海的经济数据在二季度有了明显的回暖。“但上海的努力并不是在今年二季度才开始。事实上,为了今天取得的进步,上海已经布局了6、7年,在今年二季度我们开始看到了多年来布局的成果。”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教授看来,上海已然度过了转型最痛苦的时期,经济正在企稳回升。“可以说,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新常态的地区,她的转型阵痛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来得更早。

  风雨过去后的天空总是格外美丽。

  石良平信心满满:既然最先经历转型阵痛的上海看到了转型之后的美丽天空,整个中国经济也将走出今日的阴霾,最终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产业结构优势渐现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中国经济半年考的成绩单,而根据当前众多经济学家的预测,二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速或许将低于一季度的7%。但与全国相比,上海二季度经济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走势,反弹幅度相当明显。而这一趋势显然应当归功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取得的成果。

  在上海,第三产业已然毫无疑问成为支柱: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比上年同期)增长10%以上,占全市总值比重达到67%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90%。

  这其中,金融业,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性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均保持较快发展,预计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

  石良平认为,正是服务业的优势让上海的经济数据呈现出与全国数据不同的走势。“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制造业的大国,但现阶段,压力最大的恰恰是制造业。当前,制造业所承受的压力要大大高于服务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成本高等等,这些都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石良平称,相比制造业,服务业的贷款情况显然要好一些。更重要的是,服务业有着吸收就业和引导制造业的功能。

  “服务业对于消费的拉动不容小觑,而扩大消费、扩大内需,正是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石良平分析,相比全国大多数地区,上海在服务业上的布局显然更大、更早,也正是因此,上海的经济增长因服务业而得到了保障和新的突破。

  财税收入方面的统计数据同样证明了上海经济发展的活力。在全国财税收入增速明显回落的同时,上海财税收入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增长13.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全市税收收入预计增长23%,全市税收增幅高于全国16.6个百分点,占全国税收比重达到10%。

  “可以说,这是上海在结构上的优势。今天,这种结构优势已经凸现。”石良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