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召开

17.08.2015  22:07

为探寻上海城市文化脉络,追溯上海城市的文明之源、文化之根以及“上海”名称的追溯,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学》编辑部联合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于2015年8月16日在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国际酒文化中心功能区会议厅举行。

本届研讨会以“‘上海务’与上海名称的历史追溯”为主题,着重探讨上海城市千年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城市人口的流动、上海城市精神对于上海市民人格观念的塑造和文化品格的现代传承。

本市的一批历史学者与民俗学者共聚一堂,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上海务’与上海名称的历史追溯” 的主旨发言。仲富兰教授根据当代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他认为,上海当代城市文明是历经数千年逐步演变、逐步积淀升华的结果。由于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缘,与内陆地区相比,史前人类开发的时间较晚,大约到了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6000年左右,第一批先民才迁至上海地区,以后陆续经历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等不同时期,上海的先民开创了上海灿烂的古文化,也开创了上海的历史。

唐代,上海地区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唐宋时期,上海濒临改变,不为中原统治政权所重视,古籍资料极少,不利查考。但在能够发现的史料中,“上海”作为一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宋会要辑稿》中,凸显了它的历史价值。随着吴淞江下游逐渐淤缩,海舶难以上溯青龙镇,便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折入上海浦,停泊于今十六铺一带。上海浦西岸原有的聚落越来越兴旺。《同治上海县志》称上海,“在唐为场,在宋为镇”,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上海最初是一个小渔村。在河边形成的聚落自然不能排除居民以渔业为生的可能,但从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看,以及从《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九·酒曲杂录》记录的天圣元年以前的上海务税收收入额看,“上海务”已经名列秀州17处酒务之前十名。其实,北宋酒务的设置一般都在重镇商业发达地区。可见“上海务”建立初始,完全可能是比较成熟的从事农业生产、航运、盐业、农业、酤酿等手工业的工商文明时代。北宋上海务与南宋上海镇,隶属华亭县。元代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分割华亭县北部置上海县。上海这个地名的空间范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仲富兰说,而公元1008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直到南宋末期正式建上海镇(据历史地理学家考证,上海镇就在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并设管理商船贸易的市舶分司。此后,上海镇后来居上,逐渐取代名噪一时的青龙镇,到南宋末期,上海镇已是“华亭县东北巨镇”。上海浦历经南宋上海立镇、元代上海置县的历史过程。因为酒,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上海镇;因为酒,由镇设县,再发展成市,谁会想到它在千年之后会成为闻名遐迩、令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可以说,纵观世界文明史,非自然村落因酒成名的大都市唯有上海,独领风骚。上海镇由于发展迅速,在元代初期升格为上海县。上海浦是吴淞江河口附近支流,上海浦对申城的崛起功不可没,而且也是“上海”之名来源。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上海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大批到上海定居,使上海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是上海城市独特的经历。在世界城市史上因酒城镇、进而成市的现象是罕见的,因而也是独树一帜的。

与会历史学者、民俗宗教学者、城市规划学者围绕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还以 “历史中的上海文化产业”、“上海村落、城镇、城市民俗研究”、 “上海城市街区的记忆与文化基因的传承”、“百年上海人格培育”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争鸣。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陈江教授认为我们今天讨论上海文化资源要突显上海的都市特色。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形成了五方杂处,华洋融汇的国际性大都市风范。早在民国时期,上海吸收的就是国际文化产业中最前沿的内容,然后加以吸收,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所以今天发展上海的文化产业一定要极快极好的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产业经验的同时也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交通大学的陆邵明教授认为,城市历史记忆应从保护城市里的老街开始。街道是城市之脸,这里既有个体记忆,也有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如果盲目的拆迁只会让城市记忆的载体逐渐消失;多样化、人性化的生活场所消失;也会让很多传统的社交网络消失,所以应对一些老的街道进行可识别性的建构,通过适当的改建,让上海的老街道也称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资源。

上海大学黄景春教授认为,上海地区的民间信仰——财神信仰,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这一历史传承下来的民间信仰与上海地区崇尚商业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上海地区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先民大多是具有海洋性民族性格的,他们擅长从事海洋性贸易,加之开埠后各地商人纷纷涌入,商业的发达让上海地区的财神信仰较之其他地区更为显著。所以应该挖掘上海的财神信仰,联合有关单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过程中对其加以引导和开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施扣柱研究员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近代百年上海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埠后的上海教育非常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学生的行为准则都有非常具体的做法而非空泛的道德要求,这对近代上海人的人格培养和市民精神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教育部门也应该借鉴开埠后的上海教育家的一些思想,赋予学校德育教育一定的自主权。

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讨活动,从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研讨的主题聚焦在上海城市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将学术从象牙之塔里走出来,与上海当今的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是开展此学术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次研讨会还以“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为题,面向关注这一主题的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征集论文。入选论文全部汇编成论文集由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学》编辑部合作出版相关的论文集。论文作者将被邀请参加这个论坛作报告,同时获得论坛组委会的有关奖励。为主题,着重探讨上海城市千年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城市人口的流动、上海城市精神对于上海市民人格观念的塑造和文化品格的现代传承。

本市的一批历史学者与民俗学者共聚一堂,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上海务’与上海名称的历史追溯” 的主旨发言。仲富兰教授根据当代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他认为,上海当代城市文明是历经数千年逐步演变、逐步积淀升华的结果。由于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缘,与内陆地区相比,史前人类开发的时间较晚,大约到了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6000年左右,第一批先民才迁至上海地区,以后陆续经历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等不同时期,上海的先民开创了上海灿烂的古文化,也开创了上海的历史。

唐代,上海地区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唐宋时期,上海濒临改变,不为中原统治政权所重视,古籍资料极少,不利查考。但在能够发现的史料中,“上海”作为一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宋会要辑稿》中,凸显了它的历史价值。随着吴淞江下游逐渐淤缩,海舶难以上溯青龙镇,便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折入上海浦,停泊于今十六铺一带。上海浦西岸原有的聚落越来越兴旺。《同治上海县志》称上海,“在唐为场,在宋为镇”,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上海最初是一个小渔村。在河边形成的聚落自然不能排除居民以渔业为生的可能,但从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看,以及从《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九·酒曲杂录》记录的天圣元年以前的上海务税收收入额看,“上海务”已经名列秀州17处酒务之前十名。其实,北宋酒务的设置一般都在重镇商业发达地区。可见“上海务”建立初始,完全可能是比较成熟的从事农业生产、航运、盐业、农业、酤酿等手工业的工商文明时代。北宋上海务与南宋上海镇,隶属华亭县。元代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分割华亭县北部置上海县。上海这个地名的空间范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仲富兰说,而公元1008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直到南宋末期正式建上海镇(据历史地理学家考证,上海镇就在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并设管理商船贸易的市舶分司。此后,上海镇后来居上,逐渐取代名噪一时的青龙镇,到南宋末期,上海镇已是“华亭县东北巨镇”。上海浦历经南宋上海立镇、元代上海置县的历史过程。因为酒,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上海镇;因为酒,由镇设县,再发展成市,谁会想到它在千年之后会成为闻名遐迩、令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可以说,纵观世界文明史,非自然村落因酒成名的大都市唯有上海,独领风骚。上海镇由于发展迅速,在元代初期升格为上海县。上海浦是吴淞江河口附近支流,上海浦对申城的崛起功不可没,而且也是“上海”之名来源。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上海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大批到上海定居,使上海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是上海城市独特的经历。在世界城市史上因酒城镇、进而成市的现象是罕见的,因而也是独树一帜的。

与会历史学者、民俗宗教学者、城市规划学者围绕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还以 “历史中的上海文化产业”、“上海村落、城镇、城市民俗研究”、 “上海城市街区的记忆与文化基因的传承”、“百年上海人格培育”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争鸣。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陈江教授认为我们今天讨论上海文化资源要突显上海的都市特色。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形成了五方杂处,华洋融汇的国际性大都市风范。早在民国时期,上海吸收的就是国际文化产业中最前沿的内容,然后加以吸收,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所以今天发展上海的文化产业一定要极快极好的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产业经验的同时也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交通大学的陆邵明教授认为,城市历史记忆应从保护城市里的老街开始。街道是城市之脸,这里既有个体记忆,也有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如果盲目的拆迁只会让城市记忆的载体逐渐消失;多样化、人性化的生活场所消失;也会让很多传统的社交网络消失,所以应对一些老的街道进行可识别性的建构,通过适当的改建,让上海的老街道也称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资源。

上海大学黄景春教授认为,上海地区的民间信仰——财神信仰,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这一历史传承下来的民间信仰与上海地区崇尚商业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上海地区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先民大多是具有海洋性民族性格的,他们擅长从事海洋性贸易,加之开埠后各地商人纷纷涌入,商业的发达让上海地区的财神信仰较之其他地区更为显著。所以应该挖掘上海的财神信仰,联合有关单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过程中对其加以引导和开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施扣柱研究员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近代百年上海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埠后的上海教育非常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学生的行为准则都有非常具体的做法而非空泛的道德要求,这对近代上海人的人格培养和市民精神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教育部门也应该借鉴开埠后的上海教育家的一些思想,赋予学校德育教育一定的自主权。

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讨活动,从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研讨的主题聚焦在上海城市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将学术从象牙之塔里走出来,与上海当今的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是开展此学术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次研讨会还以“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为题,面向关注这一主题的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征集论文。入选论文全部汇编成论文集由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学》编辑部合作出版相关的论文集。论文作者将被邀请参加这个论坛作报告,同时获得论坛组委会的有关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