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利率市场化差临门一脚 专家担忧搞死银行

02.12.2014  14:06

【金融·资本】上海自贸区“金改”周年成绩单有何看点

  第三方评估报告:上海称自贸区创新满意度在80%以上

  如果说2012年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像是一次青春期的叛逆,始于2013年的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则布满了成人世界的理性氛围。虽也时有体制突围的冲动,但终究更类似于在内涵复杂的目光交错下,一场踽踽独行的摸索。

  从一开始,中央的态度就是慎之又慎。2013年12月2日,在上海自贸区挂牌两个多月后,央行才公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这份俗称“30条”的顶层细则文件被业界认为姗姗来迟。

  今年12月2日,自贸区金改恰满周岁。11月中旬,上海财经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等作为第三方机构完成了周年评估,但调研数百家企业和智囊的报告仅呈交于高层决策的议桌,对外界只是框架性地透露寥寥数言。

  公开报道显示,上海财经大学的评估报告中说,自贸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便利化、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完善法制制度保障等5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及政策措施的综合满意度在80%以上。

  根据“30条”当时的设计,上海自贸区金改重心落于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四个方面。一年后,究竟这次承载了诸多期望也背负了诸多争议的试验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最亮点:人民币跨境使用步子最大

   离岸融资成本可减少一半

  随着11月17日沪港通的钟声在沪港两地证券交易所隆重敲响,香港投资者直接用人民币购买A股,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再度成为街谈巷议。事实上,“30条”中事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拓宽人民币跨境使用,也是上海金改试验一年收获最丰的一项。

  “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大胆尝试是上海自贸区的一个亮点,尤其突出的是允许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从海外离岸市场借贷人民币,这是区内一个特殊的金融分账体系,国内企业贷款一般利率要在8%以上,离岸市场只有4%左右,很多区内企业都通过这个账户从海外渠道融到人民币,非常便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陈波,头衔是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秘书长,该机构正是上述周年评估的主导者。

  据悉,金融机构借贷规模限制是注册资本金的100%,非金融机构可以放宽到150%。在陈波看来,这改变了以往人民币国际化小打小闹的窘境,是人民币向金融性交易渗透的重要举措。

  “这和沪港通调动海外投资者持人民币购买A股的本质是一样的,2006年、2007年的时候上海做港股直通车为什么会叫停,就是因为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的条件还不成熟,当时中国与国外没有形成一个海外人民币互换协议,现在已经有一个2万亿规模的离岸市场,这是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使用改革和沪港通顺利推出的基础。”陈波对记者分析。

  “外资投入中国的融资成本还可以放到更低,企业可以从外围融资先借美元,美元的贷款利率只有1%多一点,接着进入离岸市场换成人民币,这就不需要从离岸市场借款,只需要购买离岸人民币,这样企业的融资成本就能更低。”一家在自贸区内注册的跨国食品公司负责人宋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陈波还对记者强调了上海自贸区在跨国公司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监管方面的突破。

  “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金融办都有了共识,只要不影响到国内整体的金融运行,会管,但不会管死,不同货币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打到自贸区注册的公司之后,会让银行把不同头寸轧平,这样就不需要通过外管局,形成一种资金池管理,现在高层已经明确这种试点范围还会极大扩大。”陈波对记者透露。

  记者辗转拿到的数据显示,从试点起算,截至今年8月下旬,上海自贸区内海外借贷额度已经达到500多亿元人民币,已形成一定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