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辽沈大地上的水利攻坚——辽宁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纪实

06.11.2013  16:08

      近年来,辽宁水利厅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部署,按照水利部和辽宁省委、省政府要求,提出“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总基调,全面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千万亩节水滴灌工程,切实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积极改善江河流域生态,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近日,本报记者深入辽沈大地进行了采访。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关注辽宁水利改革发展”,希望辽宁水利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能为各地提供借鉴。

      在水利改革发展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重大进展而具有特殊意义。

      今年7月,辽宁基层水利,化蛹为蝶,实现嬗变。

      全省市县级水利机构日臻完善,水政监察、江河公安机构设立,实现了联合执法,辽宁水行政执法从此有了刚度。

      全省812个乡镇水利服务站独立设站,面貌焕然一新;26965名人员编制划转县(市)水利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实现华丽转身。

      全省8920名村级水管员和1162名库管员,忙碌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工程一线。

      基层水利巨变背后,是一次次攻坚克难。2011年,辽宁省水利厅党组抢抓机遇,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打响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攻坚战,短短时间,解决了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赢得了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认可。

      火热7月,记者来到辽沈大地,了解这场水利攻坚战,感受辽宁水利巨变。

      辽宁省水利厅党组,把脉基层水利状况,正视水利短板问题,全力落实中央水利战略部署,提出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思路

      打基础,惠长远民生

      多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辽宁水利有声有色,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辽宁水利厅党组高瞻远瞩,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遵循“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这一总基调,全省水利事业阔步前行。

      2011年,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历史性地摆在了辽宁省水利厅党组面前。

      廓清问题,才能寻找方案;把握方位,才能认清前路。对全省基层水利状况,厅党组十分清醒: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缺乏良性运行长效机制,不仅存在建设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管理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异常突出,而且问题全省普遍存在,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辽宁一份数据表明,全省40%的大型灌区、50%~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损毁严重,效益衰减;半数以上农田灌溉面积,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农业用水效率低,单方水产粮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辽宁水利短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辽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解决“三农”问题,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水利提供强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辽宁将继续增加节水滴灌面积,改造大中型灌区,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耕地灌溉率,改善涝区,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水土流失及河道综合治理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加大重点水资源配置和配套等工程建设力度。毫无疑问,水利建设与管理任务将十分繁重。

      水利厅资料显示,2012年后的5年内,全省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完成1100亿元,其中农村水利投资超过三分之一。

      辽宁水利“衔枚疾进”,补齐水利短板,既等不起,也慢不得。加快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成为辽宁水利绕不过的一道坎。

      时代的变迁,比以往更急切地呼唤着水利厅党组的忧患感、使命感。“在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情况下,如果再不能解决好建设与管理关系,不仅难以保证工程发挥效益,还极可能重走‘建成一片、荒废一面’的老路;如果再不认真补齐水利管理短板,就难以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真正实现民生水利工作目标,难以实现水利事业大发展、大跨越。解决制约基层水利发展的短板问题,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当代水利工作者的责任。”在省水利厅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厅长史会云语重心长,道出了他心中的那份急迫。

      补齐基层水利短板,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利部全面贯彻中央部署,全力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辽宁省委、省政府要求,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省长陈政高多次听取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关汇报,在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副省长赵化明深入基层县区调研,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协调相关工作;省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也主动服务,积极沟通协调,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党和政府传递的信息,与辽宁水利人的期待同声相应。时代赋予的机遇,我们决不能错过。”水利厅副厅长孙占和告诉记者。厅党组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决策部署,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将其作为全厅工作重点,超前谋划。去年春节过后,水利厅党组抽调厅直系统160名干部,组成40个调研组,历时1个月,对全省13个市82个涉农县(市、区)1000多个乡镇2000多个村屯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既在基层开展了广泛动员,统一了全省上下对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思想认识,又摸清了全省基层水利状况,形成了加强基层水利工作意见和建议,为陆续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文件打下了坚实基础。2011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2012年4月,省政府颁布了《辽宁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办法》。2012年8月,省水利厅等四厅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做出具体安排。

      面对时代之变,水利厅党组响亮回应:明确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思路。用2年时间,解决全省基层水利薄弱问题。

      目标就是方向,梦想就在前方。各方期盼多年的梦想,变得更近了。

      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重在落实。辽宁水利厅党组,“抓机遇,讲策略,重细节,抓落实”,倾尽了全力,抓住了要害,赢得了这场水利攻坚战

      举全力,打赢攻坚战

      政策方案的落实,是一段艰苦旅程。越是接近梦想,越要有闯关夺隘的勇气与智慧。

      辽宁水利厅党组信心百倍,决心创造辽宁基层水利发展的历史。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全力推进;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要政策给政策,要资金给资金,要编制给编制;省各有关单位也大力协助。面临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水利厅党组凝聚力量,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时俱进的智慧和胆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坚克难,向中央1号文件指向的光明前途一路前行。

      然而,辽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毕竟涉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涉及各级水利、编制、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政策性强,触及体制问题,是水利改革的“深水区”。可以说,每向前推进一步,都要做大量协调工作。

      要啃下“硬骨头”,需要决策者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当辽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艰难“爬坡”之际,各级领导及时推动,成为破解难题和僵局的关键。去年,为了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水利厅党组将其列为全厅重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史会云厅长担任组长。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事关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他就关注,不仅抓宏观组织协调,也关照细枝末节。每逢开厅务会、厅长办公会,他都要仔细听取汇报,提出要求,做出安排,甚至要给工作落后县市的主要领导逐一写信,推动工作。在水利厅,孙占和主管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对工作进度落后的县(市),他都要带队现场督察,协调解决困难。去年,为了推进这项工作,他风尘仆仆,一天最多连续跑了7个县。水利厅专门成立的农水局,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工作亦是卓有成效。各市、县成立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也在关键时刻,协调解决了许多难题。朝阳市水务局局长张秀军告诉记者,去年10月17—19日,市政府督察室会同市编办、市水务局,开展专项督察,向市政府分管领导呈报了督察专报,对推动这项工作起到良好作用。在全省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现场会召开后,今年6月13日,进度相对落后的营口市委常委、副市长曲广明,召开市政府业务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事宜,要求盖州和大石桥两市,严格按省水利厅要求,按期完成水利站建设。

      讲求策略,善用考核,是辽宁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条重要法宝。组织拉练检查,发布信息通报,让一些落后县(市)坐不住,动起来,追上去。今年6月,在全省基层水利体系建设进入关键节点之际,水利厅分3个片区,组织召开现场会,让县(市)主管领导参观水利站库房建设先进典型,汇报水利站库房建设、人员编制划转情况。主管厅长会上讲话,与县(市)主管领导一一交流,逐一落实工作完成时间。农水局局长王福东告诉记者,这种拉练检查方式,让落后县(市)主管领导看到不足,受到震动。同时,农水局还针对各地水利站库房建设、人员编制划转情况,每周统计一次,定期通报各县(市)政府主管领导。实践证明,这样的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省水利厅还将此项工作纳入“大禹杯”竞赛活动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定《辽宁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等考核办法;协调省纪律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点监督检查内容,达到了“激励先进,带动落后”的目标。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省水利厅派出的40个调研组,在调研任务结束后,旋即转为基层水利服务组。服务组深入责任县(市),帮助地方做了大量工作,推进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赢得了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信任与支持。今年,水利厅又以市为单位,将40个基层水利服务组划分为13个服务组,负责47个责任区,各组组长由副厅长担任,主要任务是确保人员编制划转和经费落实到位。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真金白银。对于尚在快速发展、不少方面都要用钱的辽宁来说,资金如何解决?水利厅人事处处长耿延君告诉记者,辽宁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上有一个认识:“宁肯少建一项工程,也要省出钱来,投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认识到位,投入问题迎刃而解。针对全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辽宁省市两级财政不仅提供了一次性补助,还建立了长效投入机制,既顾了眼前,又管了长远。辽宁规定,省、市对每个水利站一次性建设补助52.5万元,对购置仪器设备、车辆补助15万元,每年对经常性经费补助11万元,每年对每名村级水管员补助1万元。为此,省、市财政总计安排6.8亿元,用于全省水利站建设、技术服务设备购置等,每年安排2.2亿元,用于经常性补助资金。从去年到现在,辽宁省财政已下达4.09亿元,用于全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欣喜的是,去年5月,省政府发布《辽宁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每年从水利非税收入和土地出让收益计提中提取不低于20%的资金,专项用于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的投入”,省本级每年可投入管理资金3亿元。由此,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长期运行有了资金保障。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辽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涉及40个县812个乡镇8920个村,没有规范既行不通,更做不好。为此,水利厅制定了规范文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就实现了规范化。据了解,2012年7月30日,水利厅下发了一系列意见和合同、协议范本,明确了各级水利部门职责,提出了站房建设、仪器设备购置标准和要求,确定了水利站人员录用和村水管员选用标准和程序。各地根据标准行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推进。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按照省水利厅要求,各地在站房建设中,以县(市)为单位,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色彩,统一标识,保证了质量,满足了工作需求,形成了统一形象。陪同记者采访的农水局副局长李春龙说,在车辆购置中,全省采取公开招标、集中采购方式,选定的皮卡每辆价格便宜2万元,售后服务还最优。不久,统一喷涂“水利服务”字样的皮卡,就将出现在辽宁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线。

      如今,辽宁基层水利大变样:市县级水利机构得到完善;乡镇水利站独立建站,编制划转县(市)水利局,人员得到优化;村级水管员、库管员上岗值班;农村水利工程有人建,有人管,实现“服务到村,受益为民”目标;全新环境,激发了基层水利人服务民生的热情

      见成效,实现新飞跃

      “这件事很难,但辽宁干了,干成了,干出了成效。这一点,1年前,我都没有想到。”在省水利厅,谈起基层水利变化,农水局副局长刘罡一脸兴奋,“去年年初,到一个县级市调研时,没想到基层水利境况如此‘惨淡’。1年之后,没想到变化如此之大。

      一次脱胎换骨的体系建设,带来的是质的飞跃,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为辽宁水利煌煌史册镌刻下全新的标记。来自水利厅的资料表明,得益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辽宁基层水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市、县级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去年,全省新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49个;8个市、39个县(市、区)设立专职水政监察机构,8个市、35个县(市)设立江河公安机构,执法能力加强,联合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去年全省查出水事案件927起,改善了水事秩序。

      水利站管理体制取得重大突破。如今,全省812个乡镇水利站成为县(市)水利局派出机构,核定人员编制3103人,人员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县、乡、村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两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解决。

      水利站站房建设和技术设备设施购置工作如期完成。全省新建水利站728个,新增管理房面积10万平方米,仓库14万平方米,基础全面补强。购置了800余台技术服务车辆、200台套技术服务仪器,切实提高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服务能力。

      村级水管员队伍全面上岗。全省选用了8920名村级水管员、1162名库管员,经培训考核后,如今已全部上岗,开展管护工作,水利厅提出的“服务到村,受益为民”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史会云厅长这样评价:辽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全省农村水利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不强等问题,稳定了基层水利队伍,提高了水利站人员工作积极性,改善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水平,基本满足了群众需要,也提升了水利行业形象。

      在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如今,在辽沈大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拉近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基层水利形象被重新定义,基层水利人心中更是点燃了干事为民的激情。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水利站站长王冬梅告诉记者,镇水利站划转县水利局后,硬件条件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变化,基层水利人干工作的心气更高了。今年,阜蒙县阜新镇发展3000亩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县水利局在细河旁建起4个蓄水方塘和泵房。镇水利站人员走进田间,指导村级水管员和群众铺设滴管软管和塑料薄膜。今年天旱,玉米已灌水3次,玉米长势良好。县水利局同志介绍说,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建成后,不再采用大水漫灌,耗水大大减少,粮食却可大幅度增产。沙扎兰村水管员杨万东告诉记者,去年秋天,他被选为村级水管员,参加了培训,并与镇水利站和村里签了合同。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实施后,他就忙活了起来。平日管理方塘和泵站,玉米播种时帮着铺设滴灌软管和塑料薄膜,天旱时找来村组长一起灌溉,管带漏水了他就负责维修一下,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会请王冬梅来解决。如今,杨万东干活认真仔细,每天都要记录工作情况。面对眼前的玉米,杨万东断言:“如果后面不遭灾,今年玉米肯定能高产。

      北票市动手早,力度大,行动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一次成型,一步到位”。该市哈尔脑乡水利服务站去年10月就投入使用。这个新建水利站紧邻乡政府,四周是乡村原野,建在这里很接地气。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站长华振阳告诉记者,现在工资由财政管,再不用像以前那样自己创收,可以集中精力办水利上的事。全乡有11个村、1.8万人口、6.5万亩耕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饮水、水土保持、防汛抗洪,样样都少不了他们。近几年,国家对民生水利更加重视,投入增加,项目增多,水利站人员的责任更重了。今年,乡政府在新亭村实施3400亩玉米膜下滴灌工程,他就是技术负责人。他说:“每次我们到村,群众都对我们很亲,把我们看做政府人员,这让我们感到自豪。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我们也把党和政府的水利惠民政策送到了田间地头、群众家里,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现在,这个6人的水利站,一年到头没有闲的时候。

      在龙潭镇水利站,水利站长宁殿国表示,越是条件好,就越要做好服务,真正发挥基层水利人员的作用。

      辽宁用1年半的时间,创造了基层水利发展的奇迹。如今,一条新的基层水利发展之路已经铺就,一部新的基层水利篇章开始谱写,一幅令人神往的农村水利美景也将在辽沈大地上铺陈。

      孙占和说,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辽宁水利人还将不懈努力。

      7月,又是辽宁水利发展的新起点,又将注定是一个新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