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真有了嫦娥和玉兔 也有“景德镇”

16.12.2013  13:11

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的平稳落月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动画影像)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嫦娥三号探测器降落相机传回的月面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15日晚,沉寂亿年的月球迎来了中国访客——嫦娥怀抱玉兔驾临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宫。

38万公里有多远?它一头是地,一头是月。一头是梦想,一头是现实。

它一头是古,一头是今。一头是嫦娥,一头是故乡。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中国探测器首次登上地外天体,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在虹湾地区着陆的国家,弥补了月球探测史上的空白。

落月是从15公里高度开始的。大约11分钟的落月过程中,嫦娥三号依靠自主控制,经过了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缓速段等6个阶段,相对速度从每秒1.7公里逐渐减为0。

在距离月面100米高度时,探测器暂时停下脚步,利用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观测,以避开障碍物、选择着陆点。在以自由落体方式走完最后几米之后,4条着陆腿平稳“”上月面,嫦娥三号完美着陆月球虹湾地区。

这是人类第130次探月活动。嫦娥三号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也是人类重返月球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继1976年前苏联月球24号之后第一个在月球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这次“软着陆”,代表了中国的“硬成绩”。从此,月球上也有了咱们中国的足迹。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在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同时,嫦娥三号还肩负着突破自动巡视勘查、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的使命。

落月几个小时后,“玉兔”号会驶离着陆器,开始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原地探测。

落月后不久,嫦娥三号着陆器降落相机即传回首张照片!照片中没看见传说中的嫦娥和玉兔,也没发现吴刚和桂树。

着陆器肩负的任务

一、获取着陆区月表地形地貌图像,监视巡视器月表移动,能够静态拍照和动态摄像。

二、在着陆器降落过程的2千米~4米各个角度获取降落区域月貌特征图和地形地貌图像。

三、可以自动跟踪地球,对地球等离子体量放射的极紫外辐射进行长期成像观测。

四、在月昼期间进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实现人类首次依托地外天体开展天文观测。

知道一下

落月地点为何选在虹湾

按照原先公布的计划,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有5个,分别是虹湾、酒海、湿海、开普勒和阿里斯基撞击坑。

选择登月着陆区时,主要考虑4个方面条件:第一,着陆点要相对开阔平坦,便于“嫦娥”躲开月岩或月坑;第二,着陆点地质构造以及月岩、月壤的物质元素丰富,具有探测价值;第三,要落在月球的对地面,并且光照充足区域,便于通讯和测控的连续性;第四,要选择一个其他国家没有探测过的地方。

虹湾正是满足了上述所有条件的处女地,而且也是5个着陆区中条件最好的。虹湾,地处月球的北半球、西半球,月球正面的雨海的西北角,跟墨西哥湾差不多大,总体上是一块平原。

嫦娥二号曾为虹湾拍照,影像图显示,该区域表面较平坦,由玄武岩质的月壤覆盖,分布有不同大小的环形坑和石块。嫦娥三号对虹湾的探索,将填补月球研究的空白。

此前,美国和前苏联探月落点多在月球赤道附近。前苏联的月球9号在风暴洋着陆,月球17号则降落在雨海区域。而让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阿波罗11号,则降落在了靠近赤道的静海区域。

资料链接

2004年立项 中国探月已十年

十年探月路,十年创新路。嫦娥一小步,中国一大步。2004年立项以来,中国探月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有所作为的中国道路。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直刺苍穹。作为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这标志我国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获得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超额完成拓展任务。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披挂出征。

延伸阅读

月球上有中国人名与地名 唯一地名为景德镇

月球,这个地球的近邻上有没有留下中国人的名字呢?有!

根据国防科工局的资料统计,月球上共计有14个以中国人名和地名命名的19个月球地理实体,包括12个撞击坑、2个月溪和5个卫星坑。

这14个与中国有关的名称中,13个是人名,其中11个分别为:石申、蔡伦、张衡、祖冲之、李白、毕昇、郭守敬、万户、高平子、张钰哲、神话传说中的嫦娥;一个为地名,是瓷都景德镇。

此外,两条月球正面的月溪被外国人分别用两位中国妇女的名字命名。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至今无法确认这两位发音为“Wan-Yu”和“Sung-Me”的中国女性是谁。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