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县农村清洁工程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07.08.2014  16:28

破解“垃圾围村” 重现“生态乡村” 密切干群关系

上饶县农村清洁工程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新华网江西频道8月7日电(王晶 陈军 罗春英)垃圾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我省众多县区打造美丽乡村面临的一大难题。今年初,上饶县开展以“秀美乡村、清洁家园”为主题的农村清洁工程综合治理,全县“一盘棋”,构建新型农村环卫保洁机制,实现垃圾清运“一条线”;构建长效保障机制,避免垃圾治理“一阵风”;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干群关系,融洽邻里关系,提升乡村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上下“一盘棋”:政府引导 干部带头 群众参与

    “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虽是民间调侃的顺口溜,但也是许多农村的真实写照。

    在农村基本实现“走上水泥路、种上放心田、穿上保障衣”后,如何让农民住进“秀美乡村”?

    今年初,上饶县针对这一问题,安排县委办、县政府办、农工部、财政局进村入户做实地调查。在深入调查摸底后,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4月初,随着县乡村三级干部动员大会的召开,一场以“秀美乡村、清洁家园”为主题,以水源、田园、道路、溪河、村庄、家园清洁为目标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在上饶县全面开展。

    活动怎么开展?上饶县提出“政府引导、高位推动;干部带头、率先行动;广泛发动、群众参考”的工作思路。

    ——政府引导,高位推动。上饶县将农村清洁工程列为“一把手工程”,改变过去农村清洁卫生由乡镇或主管部门单兵作战形式,成立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

    ——干部带头,率先行动。动不动,怎么动?群众看干部。上饶县田墩镇组织乡村干部前往浙江贺田取经;煌固、尊桥、枫岭头、五府山、茶亭镇等地自发组成的党员先锋队,开展亮点示范。应家、皂头、湖村、华坛山等地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党员干部到群众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进行义务捡拾杂物、清扫垃圾,引导村民分类垃圾。干部的带头,让群众有了行动的标杆,一些群众主动参与到垃圾治理活动中。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通过各级干部的宣传发动特别是示范带动,上饶县百姓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花厅镇中坂村党支部书记陈其高说:“为商议村里垃圾怎么扫、保洁员怎么请、谁来监督等事项,今年4月28日村委会召开了一场‘八仙桌夜会’。没想到,那天晚上,除了两户村民年龄大没来,其他每户都来了人。”田墩镇黄坑村每天坚持督查村里卫生的村民理事会会长沈兴振说,刚开始有些村民不怎么配合工作,还嫌他“管得宽”。现在村民如果没有及时清扫,让他碰见了会觉得不好意思。“即便没人居住的房子周边,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群众所思、民众所盼,就是干部所想、党政所为。做好农村清洁,建设美丽乡村,是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后,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也是对地方党委政府做好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上饶县委书记张祯祥说。

    清运“一条线”:源头治理 因地制宜 多方联动

    清理存量垃圾,管好新增垃圾,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要求,上饶县的农村垃圾清理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开展:

    ——制定垃圾环保清运“一条线”,实现从家门口到处理站的无缝对接。基础硬件设施到位。垃圾桶全面覆盖全县所有村庄,农户每隔几户就有编好号的垃圾桶;垃圾窖、中转站各乡镇根据居民集中度、垃圾产生程度布点;垃圾车定点、定时、定线清运;垃圾处理力求做到无害化,采用集中填埋、集中焚烧、简易焚烧三种处理方式,在偏远村庄,实现垃圾不出村。

    农户、农村保洁员、垃圾清运处理员无缝对接。各乡镇按照一定规格组建稳定的农村保洁员队伍,以低保户为主,配齐保洁员队伍,并将保洁员纳入镇(乡、街道)清洁办统一管理;通过市场化外包或政府主导方式,组建垃圾中转清运队伍。

    ——运作、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农村环境治理难在面宽、点多、量大、线长,农民清洁意识差,农村村情村貌差异大。上饶县的农村清洁工作既是“全县一盘棋”,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方法,一镇(乡)一策,探索最适宜本地的垃圾清理模式。

    在田墩镇,全镇被划分为91个片区,将数百只垃圾桶编号、定点,采用网格化的方式进行村庄清洁管理。

    在花厅镇,为吸引企业家赞助垃圾桶,这个镇将企业形象推广与垃圾清运联系起来。此外,这个镇还通过微信平台,“”问题、“”成效、“”建议,一些远在外乡打工的村民,通过微信参与家乡环境整治之中。

    在枫岭头镇,这个镇利用企业及商铺较多、创业成功人士多、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优势,投资建设4个垃圾焚烧站,并将保洁员工资由镇政府投入、企业家赞助、收取企业与商铺污染费等方式包干,全镇农户享受免费的垃圾清运服务。

    ——建立多方联动机制。落实县、镇(乡、街道)、村三级联动、共建共管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河流上下游镇(乡)、村联动,同步治理。村庄和村庄联动,互学互比,一些在每月农村清洁工作排名靠后的乡镇,到做得好的优秀村庄现场学习交流。县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形成成员单位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推进制度;县直各有关单位挂村帮扶,每年不少于3万元资金、实物支持。充分发挥镇(乡、街道)主导作用,编制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通过制定长效保洁机制,明确在实施清洁工程中镇(乡、街道)、部门、理事会、保洁员、农户的职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避免“一阵风”:政策倾斜 资金保障 监督跟进

    走进上饶县田墩镇黄坑村,穿村而过的黄坑河即使在洪水时期,也不见一点垃圾漂浮。这条曾经的“臭水沟”如今成为村庄的风景线。

    沈兴振说,起初,村民们对政府清理垃圾的行为是持怀疑态度,猜想可能是应付检查的临时行动。但很快,村民们意识到这不再是“一阵风”式的清洁运动,而是一件每日坚持的家园清洁行动。

    “农村环境治理,难在长效,难在坚持。政府必须花大力气,下狠功夫,让群众有一个安心、舒心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上饶县县长熊孙魁说。

    为此,上饶县从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监督机制三方面做好保障。

    上饶县出台了细致的农村清洁工程考评办法,既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参照,也让评比有说服力、不流于形式。“以100分为满分,一分一分地细化到每一项工作中。”熊孙魁说,上饶县将该项工作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对年度考评排名最后两位的乡镇,其自评排名最后两位的村,在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扶贫开发、非重点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上,下年度不予安排;对农村清洁工程排名居前的乡镇、村(居)和个人,予以奖励。

    在资金投入方面,从今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清洁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制,按各镇乡人口人均补助10元,各乡镇不低于人均10元标准予以配套;开展农村清洁工程“一事一议”筹集资金,采取“政府奖补一点、农民自筹一点、项目支持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等方式,确保农村清洁工程经费。

    截至目前,上饶县已投入清洁工程资金2536.8万元,其中县级财政下拨862.3万元,各乡镇财政投入1285.8万元、村组投入295.7万元,农民自筹93万元。

    为确保清洁工程见实效、能长效,上饶县制定了长效保洁机制,明确乡镇、部门、村民理事会、保洁员、农户的职责并相互监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上饶县要求农户与村委会签订卫生责任书,种好家门口的清洁“责任田”;保洁员联络方式、责任范围全公开,以方便农户对保洁员进行监督与评比;村民理事会对农户、保洁员进行指导、督查、评比。

    “长期坚持,还有待政策持续、机制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资金的长期保障。上饶县还将继续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完善。”上饶县委农工部部长、清洁办主任郑文范说。

    干群“一条心”:践行群众路线 密切干群关系 提升农村文明

    上饶县不少基层干部坦言,起初面对农村清洁工程任务,他们心里也没底。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长期以来,农民垃圾的乱倒,已致使农村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百姓的身心健康,的确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现在政府来推动这项工作,与百姓意愿吻合。县里有政策,镇里有办法,部门有协作,基层有队伍,群众有支持,这让原本觉得难办的农村清洁工程,在短时间内见到实效,困扰多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迎刃而解。

    “上饶县的‘清洁工程’,清扫的不仅是地上看得见的垃圾,更扫除了邻里心间看不见的‘尘埃’。”当地一名基层干部表示。

    由于有了村与村、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评互比、奖惩、监督机制,以往村民们“自扫门前雪”,现在对家门口的卫生村民们会相互监督,谁家办喜事处理不了的大堆垃圾,村民们也会相互帮忙,“谁也不愿为自己村抹黑。

    上饶县的“清洁工程”, 不仅消除了干部群众之间的隔阂,而且成为新时期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刚开始时也听见村民们的冷言冷语,说我们是作秀、走过场。但半年多过去了,我们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群众不仅对我们的笑脸多了,对其它工作也更加理解和支持。”田墩镇党委书记周国军说。

    清洁工程实施后,让村民感受到家园清洁带来的生活变化,也为上饶县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吸引投资营造了好环境。一些曾经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有了回乡投资的打算,一些已投资的客商有了加大投资的想法。

    张祯祥说,民生连着民心,只有解决民生难题,才能真正凝聚民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就是联民心、解民忧的具体举措,就是真正以公心赢民心、以诚心感民心、以爱心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