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抗战文化永放光辉

01.03.2016  11:41

  □陈俊卿

  上饶古为“八省通衢”,为兵家必争之地、文章节义之邦。在血雨腥风的八年抗战中,上饶这座战时东南五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受到了日军的疯狂侵略,数以万计的无辜群众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上饶儿女被日寇的烧杀抢掠所惊醒,纷纷拿起大刀、长枪,用血与火谱写了一曲曲抗战长歌、留下了一幅幅抗战画卷,成为了全国抗日、全民抗战的一个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开展纪念活动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警示未来。”上饶抗战文化是发生在上饶抗击日寇侵略的文化,它是地域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挺立的基石。出版《上饶抗战文化》一书,就是为了纪念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让那些文化成果和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永存于世!

  首先是激昂悲壮的抗日先遣文化。1935年1月,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险,深入国民党统治地区开展斗争。前后历时6个多月,行程5000余里,最后在怀玉山不幸遭遇了七倍于已的敌人围攻,弹尽粮绝,数千名红军战士血沃怀玉山。先遣活动牵扯了国民党军队20余万人,有效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当中发生了方志敏清贫的故事,连同浴血奋战的事迹一道成为抗日先遣文化的重要内容。直到今天,“为了可爱的中国”仍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精神坐标,“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奋勇向前!

  其次是波澜壮阔的新四军壮大文化。北上抗日先遣队后,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军民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下,坚持进行了三年游击战争,逐步建立起皖浙赣边、闽浙边、闽赣边三大游击根据地。“七七事变”后,经过烽火洗礼的闽浙赣根据地近3000名英勇红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占到了新四军组建初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成为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队伍最大兵源。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前仆后继,英勇奋战,抗击了侵华日军总数的22%和伪军总数的30%。1939年9月,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搬到了上饶城内水南街滩头村杨家府宅,成为中共在第三战区长官驻地的唯一公开组织,上饶人黄道担任办事处主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事实上成为中共广泛联系各方面人士的重要窗口,先后为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军需物资和军政干部;接待了叶挺、袁国平、陈丕显等领导同志,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是创新活跃的统一战线文化。1939年,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迁至上饶,一时间名流名家云集,大批国际人士、国共两党政要、文化社会名流与抗日团体齐聚上饶。周恩来、蒋经国、白崇禧、李承晚及共产国际和英美盟军代表等政要都在上饶从事抗日活动。老舍、张恨水、宦乡、许啸天等文艺界人士和文化名流在上饶办报出刊,以文会友,当时在上饶的进步团体多达三、四十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他们写文章、画抗日宣传画、演抗日话剧、唱抗日歌曲,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

  第四是光照后人的信仰文化。信州城郊七峰岩寺庙建于唐朝,是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但“皖南事变”后却成了国民党囚禁新四军军长叶挺、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张正坤等高级将领的上饶集中营。蒋介石一开始对策反叶挺抱有很大“希望”,提出叶挺只要发表一个“声明”,把“事变”的责任全部推到项英身上,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叶挺虽然离开党组织10年,但他对共产主义信仰没有改变,让前来劝降的顾祝同、上官云相等人丢尽颜面。他在狱中写下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正气压邪气,不变应万变;坐牢三个月,胜读十年书。”的囚语,正是他对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真实写照。是什么让这些共产党人宁愿将牢底坐穿,也不愿背叛自己的信仰?那是因为他们坚信所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也是我们的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第五是风起云涌的保家卫国文化。上饶人民自古以来就不畏强权、不怕牺牲。面对日军的残酷暴行,上饶人民没有屈服,自发组织起来,以长矛、扁担、锄头作武器,始终坚持抗战、保卫家园。灵溪张家村农民张家玉等人,将进村作恶的日军用菜刀砍死;9名日军进犯余干楼下村,被农民用锄头、扁担全部打死;横街农民抗日义勇队100多村民多次英勇抗击日军,毙敌20多人等,这样的事迹在上饶比比皆是。上饶收复后,第26军军长丁治磐将军命令所属部队搜集日寇尸体500余具,在上饶五桂山上筑“倭子坟”。一方面体现出了上饶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上饶人民坚决抗击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类似上饶人民的英雄事迹在全国举不胜举,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上饶人在抗战中迸发出气贯长虹的英雄之气、悲壮之气,唤起了上饶儿女的血性忠勇,激励着千百万各阶层群众投身抗战洪流之中。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上饶抗战文化遗产不会消失,只会历久弥新,它给后人留下了真切可感的历史场面和历史精神,成为矗立在上饶人民心中的不朽丰碑。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