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强:“不交钱不发车”的医德之殇

08.01.2014  12:23

  “求你们看在一条小生命的份上,先送我孩子去长沙。我老公在那边的医院接,到了马上付钱。”这是2013年12月23日晚,一名危重患儿的母亲向湘乡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的哀求。可值班人员的回答是如此冰冷:“不行!我们有规定,要先交800元,不交钱不能发车。”等好心人帮这名母亲凑足800元,已过去了1个多小时。虽转到省儿童医院抢救,可13个月大的孩子仍不幸离世。(1月6日《三湘都市报》)

  在当下的医疗体制中,不可否认,作为医院为了避免医疗费用的死账、收不到医疗费用而造成医院运营困难,制定一些收费的规定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作为医务人员,居然能够见死不救,特别是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说明其职业底线已接近“崩溃”。120发车就会产生费用,收钱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不分情况一概必须先交钱。为何不交钱不发车呢?这个医院的工作人员就是担心若钱没到手就发车,可能承担损失。对此网上对值班人员的骂声一片

  其实,我们不能只责怪这位医护人员,现在许多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都在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有的医疗机构甚至不重视医务人员的医德体系建设,只注重多收病人、开大处方、做大检查,以求从中获取经济效益。

  悲剧发生了,相应的医疗卫生部门应针对这个情况进行反思。“不交钱不发车”也许是个例,但反映出在医疗机构中存在的不良情绪、不良状态,需要我们医疗机构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医德重建。特别是要根据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注入新的医德内容和元素,让广大医务人员承担起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一个幼小的生命,尚未来得及感知这个世界就因“不交钱不发车”的规定而延迟就医,永远的离开了,医德之殇深深的刺痛着每个人心。希望相应卫生管理部门和广大医疗机构能够真正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大力加强医德建设,从患者的角度考虑灵活掌握并使用相应的规定,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