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光:2014年,不做百姓做公民!

07.02.2014  12:46

  百姓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古代对贵族的总称。《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另一个是,战国以后用为平民的通称。《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现在流传下来的含义应该是第二个了,就是指的平民。

  古希腊解释公民是能够进入神坛、参与庆典和享用公餐的人,引申为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的人。现在的含义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从这两个词的含义来看,百姓这个词实际上是一种落后的,封建文化思想意识的词语,而公民这个词则属于民主的,现代的文明思想意识词语。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笔者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倡导不做百姓做公民,应该引导国人逐渐远离百姓意识,树立起自尊,自立,自主的公民意识。

  一方面,我们自己应该有意识逐步抛弃百姓意识,树立公民意识。所谓百姓意识,就是自认为低人一等的意识,就是自认为应该被怜悯的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城乡之间差别的消失,百姓意识应该逐渐淡出,应该走上公民的舞台,应该树立起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就是国家主人的意识,就是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意识,就是享受权利与参与国家建设的意识。其实,现在随着知识教育的普及,人们的公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公民意识的宣传与引导,就是要尽量的少用百姓角度去论述问题,应该更多的用公民角度去分析问题,用公民的标准去要求人,升华人,让我们走入真正的公民时代。这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在教育领域,要强化公民意识教育,这个教育应该从小学到大学,不能断裂。其次,是在新闻舆论方面,要强化公民思想的宣传,少用百姓这个词,多用公民这个词,有意识的去引导人们逐渐认识自己的公民身份,公民责任,公民义务;第三,我们的影视文化也应该有意识的渗透公民思想,不要总是老百姓,老百姓的。

  2014年是我们全面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年,笔者认为,这个改革也应该从我们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方面去改革,学会不做百姓,做公民,用公民的思想去思考人生,认识社会,拼搏事业,做一个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好公民。我们社会舆论宣传部门应该用公民的思想意识去引导正在富裕起来的国人,逐步摆脱百姓的历史阴影,走上公民的时代舞台。

  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可是人的文明素质提升不快,我认为,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一些人总是陶醉的百姓自我满足意识,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我们应该走进公民时代了,我们应该用公民的标准提升自己,要求自己,让我们进入真正文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