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分文理科”是高考改革的共识与方向

06.12.2013  12:38

  “高考改革或将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昨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接受访时表示,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的总体方案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其中较为引人注目是关于高考改革的,比如“创造条件让学生一门两考计最好成绩;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考”等。

  其实类似“一年多考”、“择优计分”的改革意见,几年前就有了,也引起过讨论,但最终也都莫衷一是,不了了之。这次教育部再次明确这一改革方向,应该是经过几年的综合考量,确定下的有一定社会共识的基本改革意向。但是,如何推行,何时推行,却仍然需要具体的配套方案来辅助。

  高考改革要动真格,不光是学习科目的分合与考试项目的加减问题。分科利弊,各方争辩多年,从推行通识教育,培养通才、全才的角度讲,不分科当然更利于学生成长。只是,这仅是理论上而言,应试的现实中,还应采取配套措施,发挥不分科的积极意义。至于“减少科目”,其实过去高考改革,类似的努力一直没停过,从7门到6门,再到3+X,而应试的内核并未改观,高校招生录取,还是锱铢必较,每分必究。

  值得注意的是,刘利民提到,“今后考试主要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让学生根据兴趣、志向和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考,每门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一次考三年”的压力。

  不用百分制,而是等级式,这样的改变令人眼前一亮。只是有两点疑问,一是会不会面临当年“不让排名次”、“不分快慢班”时的执行尴尬;二是,没有具体分数后的公平考量,比如当年的“三模三电”高考加分乱象。当然,不管如何,至少改革方向是令人向往的。

  改变“一考定终身”,会不会变为“多考定终生”,将一考的压力分摊甚至叠加到多次考试中。多考是减负还是增压,或许取决于招考分离的程度。如果高校招生自主权和考生报考选择权不能随着改革而增加,那么即便“多考”,压力并未减轻。一次集中招录,和之前高考并未有本质区别。

  改革要深入,教育行政放权就是绕不开的选择。既然要尝试抛弃百分制应试,要让学生根据兴趣志向选择科目,那么在最终报考上,也该改变过去的以分数和学校录取线来填报志愿的做法。“多考”只有对应的多次选择、多次录取,建立起全新的多元招生和评价体系,这样的高考改革,才是价值最大化的。

  当然,人大招生处蔡荣生丑闻,也警示我们高校招生的自主性,必须是完全透明公开的,必须让招生权力在阳光下接受监督,而不能决定权完全系于一人之手。当然,除了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社会评价体系也必须随之改变。教育部从未规定学位都与四六级外语考试挂钩,而社会用人单位若仍死抠不放,招人仍是唯文凭论,唯名校论,那么对应的教改价值,或也会受影响。当然,这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教育真正以人为目的,而非以分为追求,相信社会评价体系也会转向理性健康。(李晓亮)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