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漠视“老啃”现象背后的公共责任

14.02.2014  15:41

老啃族”与“啃老族”是一组相对又相关的词汇。当掌握现代网络话语权的年轻一代在讨论“啃老族”时,必然会有一些人超然事外却又心态复杂,例如刚刚在城市立足甚至未及立足的“老啃族”们。

基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老啃族”这种“还债”和反哺,往往首先是道义上的,然后才是法律、契约意义上的。它充满了温情和道德感,以致年轻人很难理性地正视,遑论有“忘恩负义”之嫌的拒绝。

面对家庭的求助,有经济能力的“老啃族”大多会全力以赴,可是财务状况欠佳的则会面临两难。正如新闻中所言,他们的选择,往往难以得到家族的理解,甚至会遭受负面的道德评价。

可是,这个沉重的道德和经济负担,其实不应该完全由“老啃族”这些并不算强大的个体来承担。往往被忽视的是,承担这个责任的主体,其实还有国家公共财政和社会。

老啃”现象存在已久。毋庸讳言,长期以来,“老啃族”对农村的物质供给和赡养,很大程度上是在为缺位的公共财政承担责任、行使职责。换言之,这些由农民子女还的“”,其实是公共财政欠下来的。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国家通过农业税和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形式服务工业和城市,许多农村却陷入凋敝。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有了增长,但并没有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至于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也曾长期没有顾及农民。当然,如今情况正在好转。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老啃”现象应有望得到逐步缓解。

因此,对于“老啃族”面临的经济和道德两难,社会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苛责,公共财政更应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