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锋:不能因“千米社交”而否认“千米经济”

06.06.2014  10:47

  近日,媒体报道,许多高校出现了“千米经济”业务,即大学生通过微信、QQ等平台发布信息,为同学提供送餐上门、代领快件等服务,一般从校门口送到宿舍或教室,大概一千米的距离,收取一定的劳务报酬,故称之为“千米经济”。

  千米之内,能创“经济“,不可不说是归功于大学生们的商业敏感和意识创新。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普遍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免于“跑腿”的方式让很多人质疑:学生是不是越来越懒了?会不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交而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其实,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为“千米社交”而否认“千米经济”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千米经济”之所以产生,其实是和我们服务行业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密切相关的:快餐不能进校园,快递只能门口取,等等这些“接口”问题,着实让我们很无奈。既然我们制造了这个问题,那么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和创造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性问题”,应该是好事一件,而不应该过多指责。

  另一方面,这项“千米服务”还可以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和在校创业提供有利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千米经济”看成是初级创业,或者至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微创业”。花费适当的精力和时间,就能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以培养商业精神和商业敏感,无论是对勤工俭学还是创业培养都有益无害,尤其是低成本、低危险而换取的高效锻炼和培养更是难得。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应当鼓励“千米经济”,而不是去批评和遏制。

  此外,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步入社会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同样也希望能有一步到位的服务节奏。我们称之为“便捷”的服务,难道大学生就不能享受同等待遇么?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否认“千米经济”的合理性,以及需求市场存在的客观性,否则就难避“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嫌。

  所以说,对于大学生创造的“千米经济”,我们还是应当鼓励为主,适当地给予提醒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