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军:不能用功利思维看待“三好学生”评选
近日,全市各中小学陆续接到市教育局下发的文件,2014-2015年度中小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开始。顿时,各校领导、老师们议论纷纷,大家普遍认为,现在高考都已经取消“三好学生”等所有鼓励性的项目加分了,再搞“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然而笔者以为,在中小学评选“三好学生”应当还是利大于弊的,既有利于激励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人们反对“三好学生”的评选,其实关键并不在于“三好学生”本身的原因,而是出于对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运用的不满,因为“三好学生”的评选已经掺杂了太多的成人化功利主义色彩。
不可否认,近年来,在评选“三好学生”时,许多的中小学老师都并不重视。因为他们认为“三好学生”的评选没有任何“意义”——既不能在毕业检测或学业水平考试中加分,也没有奖金,反而还多了许多的麻烦——既要做学生的工作,又要指导他们填表、评比,既浪费时间、金钱(纸张),还浪费精力,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取消“三好学生”评选才好。于是,这也导致班主任们就算勉强接受了学校布置的“三好学生”评选任务,也是采取消极的态度,随意指定印象中表现不错的几名学生,草草填表,应付了事。而在高中,原来每年都有极少数的省级“三好学生”指标,是可以在高考中加分的,于是,为了那一两个名额,学生、家长、老师无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得焦头烂额——自然,最终胜出的,往往并不是各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学生,而是背景更好或“更应该加分”的孩子。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少数老师或者家长心目中有一种偏见——“三好学生”就是一个标签——他们认为只有评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否则就是“差学生”、“坏学生”。而这种偏见无形中也给“三好学生”的评选带来了压力,给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困惑。
回想当年,我们自己做学生的时候,临近期终,无不翘首以盼学校的“三好学生”评选,都期待着自己的表现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父母亲朋的赞赏。评选结果出炉,评上的同学自然欢欣鼓舞,没有评上的则在羡慕的同时,也在暗暗地反省、给自己鼓劲,希望在来期自己能够榜上有名。因此,在那时,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三好学生”是一种认可,是一种目标,是一种追求进步的动力。
因此,“三好学生”的评选,在思想纯真的孩子们看来,真的很重要。我们的老师、家长千万不能用成年人的视角,用功利的观念,漠然视之,随意对待,认为那都是虚名,是浮云,不值一提;不能因变味的评选过程而否定“三好学生”评选的积极意义;而且,“三好学生”也绝不是标签——荣誉称号只是对学生们成绩、表现的一种肯定,并不是对其他个人潜能的否定,关键在于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这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只有我们每一名老师、家长认真对待,用“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标准去要求每一名学生,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名学生,不断地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希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才不会落空,孩子们才不会因为失去学生时代的奋斗目标而迷茫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