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不被“霾葬”更需要众志成城

09.12.2013  12:00

  “苏皖大地,触目惊心。”5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如此描述一张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该图中江苏、浙江、河北一带为红色,其中,江苏南部为红褐色,这在气象条件中为最高级别六级“极差”,即气象条件严重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与该图一致的是,入冬以来最大范围的雾霾正盘踞在我国西南、江淮等地区。此前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称,截至目前,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据12月6日《新京报》)。

  从今年初开始至今,无论从媒体还是网络、以及政府和相关专家口中,接触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恐怕就是“雾霾”了,这个主要由PM2.5污染颗粒汇聚而成了“乌云”,隔三差五就要在全国各地出现,即使在现代科技无所不能的今天,驱散这些给人们带来无尽烦恼和诱发多种疾病的“浓雾”,也不得不只能依赖老天爷帮忙,不刮风或风力不足,人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雾霾施虐,“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尽管网友的这些调侃有些夸张,足可见雾霾的污染有多严重。

  显而易见,雾霾天气是由污染形成,而始作俑者正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说是我们自酿的苦酒,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雾霾的严重和频发,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对环境疏于保护所积累沉淀的结果,不只是空气有污染,土地、河流、乃至地下水源几乎都未能幸免,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迅速改变我们的经济落后状况,各类企业、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候,我们确实疏忽了对环境的保护,尽管我们的环境保护法出台至今已有20多年,但法律所起到的功效和执法的力度却难尽人意,甚至只能作为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进行罚款的法律依据,而所罚没的收入又并没有完全用来治理环境,污染企业花钱“买污染”,某些地方用罚款来增加财政收入,甚至用“防水养鱼”的潜规则来“治理污染”,虽然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环境保护也早已进入地方政府的“一票否决”,环保的各项法规政策趋于完善,执法力度更有所加强,但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依然较多,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时,一些地方政府还是有意无意间站在经济发展一边。

  非但如此,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很不正常的苗头,由于人们普遍性的关注环境保护,对企业的污染排放非常敏感,这也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官员“谈污色变”,在面对雾霾频发这一话题时,不是把雾霾形成的元凶归咎于工业污染和汽车燃油质量的低劣,而是有意转移目标,相关专家也会“见风使舵”,今年初,京津和华北地区出现持续的雾霾天气,某些官员和专家不是客观务实的从工业污染和汽车燃油质量上进行分析,而是把雾霾元凶归咎于城市机动车数量多,居民生活污染甚至街头上的烧烤摊,前不久,长春等地出现雾霾天气,元凶居然找到了拾荒者头上,认为是他们焚烧垃圾所致,我们都知道,机动车出行数量多确实会因排放量大造成污染,但日本东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机动车不仅现在很多,数十甚至上百年来几乎都保持着较高的密度,但并没有形成雾霾,而使用劣质燃油会产生巨大污染是雾霾元凶之一,早已是世界公认,而把雾霾天气归咎居民生活污染甚至街头烧烤摊所致更是荒唐,不但不是务实态度,甚至有借此为由取缔街头烧烤和卸责之嫌,一旦承认燃油质量问题和工业污染排放超标,势必会引发一连串的质疑,相关领导也会因此承担责任,而把其归咎于居民生活污染、街头烧烤、甚至焚烧秸秆或拾荒者焚烧垃圾,不但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还能借此理由进行“依罚执法”,而事实也证明北京等地取缔街头烧烤甚至对机动车限牌限行之后,雾霾天气并没有得到缓解。

  保护环境,居民日常生活、街头烧烤、焚烧秸秆垃圾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污染确实需要改变,但减少或杜绝雾霾天气的出现,仍需要从工业污染等大的方面着眼,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无论是省与省之间还是市县乡之间基本都是“骨肉相连”,在国家统一环境保护政策指导之下进行环境治理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每一位地方主政者既要正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责任担当,更要有胸怀大局意识,空气污染很容易“串门”,一个地方治理疏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雾霾的受害者。据媒体报道,江苏南京就借鉴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的保障经验,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在去年初分别与安徽滁州、马鞍山市及省内常州、镇江、扬州、淮安、泰州签订了《“绿色青奥”区域大气环境保障合作协议》,携手净化呼吸,防止空气污染物“串门”;实行这种“联动机制”的好处在于,既能携手保护环境,又能实现彼此监督,无疑会避免某些地方的“偷懒”甚至“隐瞒”现象,对于保护空气环境减少雾霾天气无疑很有实效。

  另外一点就是要加强对耗能大户污染排放的明察暗访,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问责机制,对企业超标排放真正做到“零容忍”,对官员治污不力切实做到“零放过”,同时,更要转变观念,在控制城市汽车总量增长的同时,更应当在提高燃油质量这个“治本”上增加投入,不要把整治污染的目光老是盯在群众的钱包上,要多从政府自身的管理和服务上做足文章,实际上,整治污染,保护环境,让我们每一个城市不再被“雾埋”,每一位群众不再被“霾葬”,既需要每一位地方主政者有“站在家门口、放眼全中国”的大局观念,更需要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蓝天白云与泥土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