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清与挂职干部座谈:在植根群众中汲取力量

05.05.2015  20:15

 在植根群众中汲取力量

——在部委挂职干部“学习梁家河 感悟人生路”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4月29日)

史文清

    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品读梁家河的动人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高原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追寻我们党的新一代领航人在植根群众中历练成长的光辉足迹,进一步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上午大家聆听了宣讲报告、观看了专题片、参观了图片展,下午我们接着在这里进行座谈交流。刚才,听了14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从发言中可以清晰感觉到,同志们感触很多、感悟很深,思想和灵魂都受到了一次洗礼,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我和在座的同志们一样,深为感动与震撼,深受教育和启迪。借此机会,和同志们交流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勉。

    梁家河,是陕北高原广袤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这里山高路远、偏僻荒凉、墚峁逶迤、沟壑纵横。纵目环顾,难见几尺平地;一年到头,难下几场雨水。可谓“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窑洞在山腰,脚下是沟壑;四野不见农田,半年不见绿色;有河不见水,有山不长树”,生产生存环境极为艰难。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同志,从首都北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沟插队,一呆就是7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陕北高原的广袤大地,献给了梁家河的沟沟坎坎。个中的艰难困苦、咸酸苦辣,不是一般城里人可以忍受得了,更何况一个还只有十几岁的少年?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孟子那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今年春节前夕,当年的大队书记、如今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拜年。总书记的梁家河之行,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深入中国最基层的考察调研,其中也蕴含着调研革命老区如何脱贫致富的深意。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回首凝望自己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足迹时,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字里行间,透出暖暖的关爱、浓浓的乡情、深深的感慨,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有着多么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完全可以想像,习近平同志在十几、二十来岁这样一个思想可塑性最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最为重要的阶段,离开京城来到极度贫困落后、且人地生疏的农村,那种震撼必然是铭肌镂骨的。

    7年相濡以沫、7年甘苦与共,习近平同志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结下了至真、至诚、至纯的深厚情谊;7年基层历练、7年艰苦磨砺,也让他深切了解了什么是群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对人民群众始终有着天然的浓浓深情,对基层忧盼始终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研判,对脚下这片土地始终有着坚定的历史担当。以梁家河为视角,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基层、通晓了国情、读懂了中国。正缘于此,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理念、谋定未来的方略、务实亲民的风格,与领航人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在“梁家河学校”这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培养的为民情怀、锤炼的意志品格,有着深厚的渊源。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的“梁家河经历”,对广大青年干部成长进步有着诸多启迪,于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兴旺发达具有深远意义!当年不少知青,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正是艰苦卓绝的农村环境,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和群众疾苦的了解,使他们更懂得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练就亲民务实风格。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一个社会管理者的意识形态。”所以,有分析认为:有知青经历的一代人全面进入决策层,无疑将影响中国政治生态和未来走向。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学习梁家河,感悟人生路”,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处在成长进步重要阶段的年轻干部,应当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奋斗足迹中、从梁家河“大学问”里,体悟到什么、收获到什么、学习到什么呢?各位来自首都的“部委挂友”,远离亲人、千里迢迢,从国家机关到赣南老区挂职锻炼,帮助推进振兴发展。在一年多时间里,为了加快老区发展,大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花了不少气力,吃了不少苦头,同时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我想,大家结合自己的“赣南经历”,从学习梁家河中,会有更真切的体会、更深刻的感悟。我感到,至为重要的是:干部成长进步,必须深深植根群众,在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贴近基层、谙熟民情、了解实际,经受磨砺、走向成熟;同样,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必须始终与民心民力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