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剧只属个别,香港魅力依然

01.05.2015  01:51

  如今在内地,提起香港,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光彩熠熠的东方之珠,美景如画的维多利亚港,而是非法“占中”,暴力“赶客”。

  的确,我们从媒体上看到,那些戴着口罩的青年,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叫,甚至动手动脚。这一幕幕,不能不令内地同胞揪心,让打算到香港一游的内地游客忧心。

  不过,正如成功处置非法“占中”一样,香港警方对暴力反水货客人士也毫不手软,秉公执法。更重要的是,事件发生后,对暴力赶客者,全城一片讨伐声。即使是“逢中必反”的反对派内激进角色,也跳出来与之划清界限,绝对不敢为暴力分子张目。

  这说明,虽然近来丑剧一出出上演,媒体上炒得纷纷攘攘,但香港依然是一个法治社会。遵守法律是底线,尊重他人是共识。事实上,3月份之后,香港再未发生过类似的暴力赶客事件。发生非法“占中”、暴力赶客事件之后的香港,和此前的香港并无什么不同。国际知名旅游网站最新评选的最佳旅游目的地,香港排名亚洲第6,远超新加坡、东京、首尔等其他亚洲大都市。这里有东西交汇的文化,高效廉洁的政府、四通八达的公交网络。东方之珠,魅力依然。

  笔者已在香港工作、生活数年。经历了香港出台奶粉限带令、叫停双非孕妇产子、收紧一签多行等政策变化。一开始,我听到香港出台这样的政策,第一反应都是“凭什么呀,歧视内地人!”但是当你试着把自己转换为一个居住在上水的本地人,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就会发现,地铁上带着大件行李横冲直撞的水货客,的确实实在在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两地的交往越来越多,这对香港和内地都是机遇。但伴随而来的,必然有或大或小的摩擦。首先,我们要承认问题的存在。其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水货客问题,可以建设边境购物城,也可以调整“一签多行”政策。但任何意气用事的行为、情绪激烈的言辞,都只会坏事。两地之间,应当多看长处,多一些赞美感恩,少一些斤斤计较,对缺点也应直言不讳,共同改正,而非冷嘲热讽,肆意夸大。所谓同胞之情“血浓于水”,意义正在于此。

  内地人不要因为零星的“赶客”事件,而对香港心存芥蒂,反而更要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与香港同胞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甚至去水货客云集的上水、屯门,感受一下香港基层的风土人情。相信香港市民也不但欢迎内地同胞来旅游、购物,更希望与内地人交朋友。

  丑化、妖魔化内地,是香港一些媒体一贯的“吸睛”手法,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消息,半真半假,没到过内地的香港市民,说不定还真被他们吓怕了。内地的媒体不能学香港媒体这一套,内地的老百姓也要擦亮眼睛,看看真正的香港是什么样子。两地民间情绪对立,其实正中某些人下怀。

  当然,限带奶粉、禁止双非产子,收紧一签多行等等政策改变,如果香港能提前通过媒体做好解释,取得内地老百姓的理解,将会大大减小政策推行受到的情绪抵触。

  梅州“橘子哥”和美国人马特,因为一部被盗的手机而结缘,成了网络红人,近日成功“实现互访”。一件尴尬事,却转化为增进两地了解的契机。内地与香港,本就是一家人,希望两地也有“橘子哥”和马特,以亲身互动来消除两地的误解,让两地百姓知道:内地餐馆里卖的,不全是“问题食品”,香港也不只有“占中”和“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