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四成专利来自草根发明家 今年江西专利突破2万件

24.12.2014  13:34
  龚秋声,江西知名民间发明人,以他姓氏命名的“龚氏桥全可控整流电路”,被编入国内教科书中。退休至今的二十多年里,龚秋声获得的发明专项超过20项。昨日,记者从省知识产权局获悉,今年1~11月,我省共申请专利达20277件,首次突破两万件大关,同比增幅39%,增幅位居全国第二。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民间发明人逾万人,获得的专利数量占全省四成,民间发明已成我省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凝聚着民间发明人多年心血的专项成果难寻“婆家”,九成专利难以转化,不少民间发明人贫困潦倒,生存现状堪忧。

   今年我省专利突破2万件增幅位居全国第二

  昨日,记者从江西省知识产权局获悉,2014年1~11月,江西省共申请专利20277件,超过去年全年申请量,并首次突破两万件大关,同比增幅39%,增幅位居全国第二。

  在三种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申请4003件,占总申请量的19.7%,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发明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提升了我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截至2014年11月底,我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9件,与2013年年末相比,提升了0.15件,并在2015年上半年有望突破1件关口。

  “这些专利申请的主体有企业,有高校,还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个人。”省知识产权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间发明人就是不依赖任何企业、机构,在自生自灭状态下独立搞发明的非职务发明人。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相关人员表示,这些普通市民、下岗工人甚至农民组成的民间发明人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所申请的专利中,属于民间发明人的占到40%。

  据介绍,民间发明人虽说不是专业科技人员,却钟情于发明创造。他们当中,有的是想自己动手发明能解决问题的新产品;有的则纯属一种兴趣和爱好,希望从发明中获得成就感。这其中就有一些“草根发明家”成绩斐然。

   我省民间发明被编入国内大中专院校教科书

  提到江西民间发明人,就不得不说起79岁的南昌市民龚秋声。退休至今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龚秋声老人出色地完成了20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申请到了多项发明专利证书。仅最近两年时间,龚秋声就申报了12项专利,其中5项获得了证书。

  1979年,龚秋声发明了世界上最简单的三相单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对科学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龚秋声经过大量的研究,在10年之后,发明了比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更好的桥全电路。“把全波的优点和桥式的优点相结合,去除了其中的缺陷,最终才创造了比桥式更好的可控整流电路”,这一项科研成果,联合国将其命名为“龚氏桥全可控整流电路”。

  随着“龚氏桥全可控整流电路”的命名,1995年由国家教委电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吕砚山教授主编的《常用电工电子技术手册》一书,将龚氏桥全电路的发明人和龚氏桥全可控整流电路收录在有关章节中。此后,各大高校在教学单相可控整流电路时,都增加了龚氏桥全电路的教学内容,成为大中专院校电工科学讲堂上讲授的教学基础课程。

  “科学研究对我来说,充满了极大的乐趣。”龚秋声说,他不会停下研究的脚步,科研对他而言,就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省内民间发明人逾万人九成专利难转化

  不依赖任何企业、机构,在自生自灭状态下独立搞发明,俗称民间发明人的非职务发明人,在我省不在少数。江西省专利事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每年申报的专利而言,初步统计,全省民间发明人肯定超过万人。

  记者了解到,虽然这些“草根发明家”人数过万,但是不少却面临着各种压力,即便获得了专利,由于种种原因,科技成果仅停留在一纸证书上,大多数专利成果难觅生产企业,无法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

  来自江西农大2010级的大学生王骏斌经过4年的探索,发明了“智能捡网球机”,并于今年5月顺利拿到了专利证书。

  通过演示,记者看到,王骏斌的这款智能捡网球机外形类似于一个电压锅,由驱动装置、捡球装置和中央处理器组成,以蓄电池供电,并用高性能的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对遥控装置、捡球装置进行高效集中的控制。

  “打网球很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捡球上,消耗人的体力和消磨人的运动激情,这款发明可通过遥控器遥控完成网球捡取、人推动捡球机运动完成网球捡取,具有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王骏斌告诉记者,这款发明凝聚了他四年的心血,希望有兴趣的企业与之洽谈,将产品批量生产服务于社会。

  “虽然每年民间发明人成功申请的专利不少,但九成专利成果难推广,无法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对此,江西省专利事务所高级工程师张文解释称,民间发明一般都是发明人单打独斗进行研究创作的。很多在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下,往往凭一时的想法和热情进行创作研究。由于忽略了发明成果的实际市场需求,导致其难以进入市场。

   多数民间发明人贫困潦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强不强,不仅要看拥有多少高层次的科学家,同样要看民间科技活动是否活跃。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我省民间发明人生存现状整体堪忧,大多数人贫困潦倒。

  来自萍乡的王金福之前在卤肉店工作,每天要切很多猪脚,工作量极大。于是从2012年开始,他开始研发更实用“猪肉切割机”,经过两年多的不断试验,这款不用5分钟就能切四五百斤猪脚的“切割机”诞生。

  “这款机子不仅速度比以前快了10多倍,而且切割出来的猪脚大小均匀,适合卤肉、猪肉等加工厂使用。”王金福告诉记者,今年这款产品已在省知识产权局获得专利证书,但是却一直无法推广,家里也陷入了困境。

  “这两年时间,一直没工作,就是为了倒腾这个东西,抵押了房子花了八九万,光试验用的铁就用了两吨,前几日省专利事务所说可以帮我推广产品,但是费用要2000多元,实在拿不出啊。”王金福称,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加上其一直患病吃药,家里已经一贫如洗。 不单江西,全国范围内的民间发明人的生存现状也整体堪忧。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鹿大汉曾称:“我国非职务发明人普遍处境艰难。”据了解,甘肃“专利第一人”孙生灵,搞发明30多年,拥有108项发明专利,没一项被转化,租住屋内只有一张破桌子和两张床。南京“发明大王”徐庭中,有100多项发明专利,栖身8平方米的阁楼里,月生活费仅212元。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