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干预权威专家:中国亟待完善国家层面自杀干预体系

10.09.2015  12:09
原标题:自杀干预权威专家:中国亟待完善国家层面自杀干预体系

对话动机

今年9月10日是第13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全球预防自杀报告《预防自杀:全球要务》显示,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约每40秒钟死去一人,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约占75%。

必须承认,自杀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社会学、医学、哲学等相关领域都有所涉及。出于各种因素,许多人仍忌讳谈“自杀”。在世界预防自杀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国内预防自杀的一线实务工作者,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提高人们对于自杀的认识与预防,同时期待能够通过法治的力量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对话人

世界卫生组织 心理 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副主任 李献云

我国自杀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记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全球预防自杀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约每40秒钟死去一人。自杀被认为是当前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同时,据世卫组织统计估算,自杀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因战争、谋杀而死亡的人数的总和。

李献云:应该说,从1987年我国有相关死因统计数据至今,我国的自杀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比例超过一半。

其中的原因是综合性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家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是导致自杀率降低的最主要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医疗水平尤其是精神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贫困人口的减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预防自杀的宣传措施的加强、自杀研究干预工作的开展建立等。

记者: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在高收入国家,男性自杀死亡是女性的3倍,而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约为1.5倍。考虑到年龄因素,在全世界范围内,70岁以上人群的自杀率最高;在15岁至29岁人群中,自杀是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李献云:我国人群自杀率高低的分布跟国际上相似。此外,我国农村的自杀率比城市高、男女的自杀率比较接近,城市里一般男性的自杀率略高于女性。

造成自杀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越多,所经受风险和不良刺激也就越多,躯体的健康状况也会越来越差,罹患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而且,到了老年,还会经历亲人的离世等问题,躯体健康状况恶化、罹患精神障碍的几率也高,自我照料或者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也会日渐减弱,人际交往的范围也会缩窄甚至自我隔离,自我没有价值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强烈,如果再有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更可能采取致死性高的方式自杀。

对于15岁至29岁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年龄段是心理问题高发的年龄段,需要让青少年知道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在遇到心理问题后要尽早寻求帮助以及如何求助。同时,应让青少年意识到他们自认为的走不出来的痛苦是有办法解决的,鼓励他们多向亲友求助或者积极寻求治疗。所以,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很重要。

记者:据了解,实施自杀行为的人中以冲动型自杀为主,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也很常见。同时查阅世卫组织历年来的相关资料,我们注意到,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差、难以获得所需要的医疗服务、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大肆渲染自杀和增加“模仿”自杀风险的不恰当媒体报道,以及对因自杀行为或心理卫生和物质滥用问题寻求帮助而遭到歧视,是与卫生体系和社会相关的自杀危险因素。

李献云:造成自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包括遗传基因、生活经历、从小养成的性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近期遇到的挫折以及身边有便于实施自杀的工具或者环境,甚至包括家人、熟人、朋友是否有过自杀行为等因素。上述这些因素中的多个综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导致一个人去自杀。

很多人都认为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最大“根源”。从全球来说,抑郁症是自杀最主要的关联因素,但并不是所有自杀的人都一定有抑郁症。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重叠。想自杀的人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一定有抑郁症。自杀的人可能有抑郁症,也可能有其他精神疾病,但也有可能什么精神疾病都没有,在前面提到的多种因素的挤压下个体采取了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