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地心引力\"伪真实:克鲁尼可以不用死
11月19日,备受瞩目的太空逃生电影《地心引力》在国内上映,截至今晨,该片的国内票房已接近6000万元。尽管今日迎来了强大对手《饥饿游戏2》,但从排片情况来看,《地心引力》本周内破亿元并非难事。
《地心引力》讲述了医学工程师(桑德拉·布洛克饰)和宇航员(乔治·克鲁尼饰)的太空逃生故事。尽管影片请来了在美国航空航天局供职15年的科学家凯文·格雷泽担当顾问,声称影片基于事实拍摄,但格雷泽的一些同行却不断指出,电影里有不少违背天体物理学和宇航员常识的错误。
挑刺 谬误指数:★★★
桑德拉·布洛克美过头了?
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在影片中的演技获得了媒体与观众的广泛认可,但在科学家们看来,她实在有些美过头了。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奈尔·德葛拉司·泰森就表示,且不说为何要让一名医学工程师去维修哈勃望远镜,“最简单的一点,在无重力的情况下,她的头发竟然不会漂浮,好看但太不实际。”
此外,布洛克穿着背心底裤从臃肿的宇航服中挣脱出来的画面十分性感,但科幻小说《与月球失之交臂》的作者杰弗瑞·克鲁杰却对这个养眼画面并不“感冒”,他在为《时代》周刊撰写评论文章时写道:“真正的宇航员从太空回来会浑身是汗,他们的衣服会被穿成‘尿布’。”
加拿大宇航员克里斯·海德菲尔德也给出了专业解释:“在航天服内,我们会穿一件液体冷却服,还会穿类似‘成长裤’的内裤。经过数小时排汗,脱下宇航服时头发就像老鼠毛一样。在太空中,没人能像内衣模特一样漂亮。”
挑刺B 谬误指数:★★★
用灭火器冒险没必要?
因为返回舱失去动力漂浮在太空中,走投无路的桑德拉·布洛克依靠一个灭火器的动力,登上了中国空间站天宫一号,整个过程令人无比揪心。
而在杰弗瑞·克鲁杰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宇航员的太空服上通常会有一个被称做‘SAFER’的小背包,这个背包可以使他们回到空间站,布洛克的角色没有装备这个小背包很令人吃惊,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配备。”所以影片中布洛克使用灭火器登陆中国空间站,只是“影片的即兴创作”。
此外,他还指出,布洛克在逃生的过程中频繁使用太空手套,甚至在登陆空间站时表演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单手抓”。而在实际情况中,宇航员极少会使用太空手套,因为“手套的握力非常有限,在使用后,即便过了一天,手臂仍会十分疼痛,不可能像布洛克这样完全没事。”
挑刺 C 谬误指数:★★★★★
从哈勃飞不到空间站?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任务组负责人瑞伯·思科威尔在接受美国知名科技博客Ars Technica采访时,指出了影片最大的硬伤——乔治·克鲁尼利用身上的喷气背包,带着同伴从太空望远镜飞向国际空间站,根本不可能发生。
“事实上,哈勃望远镜与空间站各自所处轨道相距甚远。从这点到另一点,所需的能量即便是宇航飞船载满燃料都无法做到。”瑞伯还说,克鲁尼所用的喷气背包看起来像是MMU(载人机动装置),早已经过时了。
曾多次参与哈勃望远镜维修行动的宇航员迈克尔·马西莫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指出了这个问题:“让两人从哈勃飞向空间站,那就好比在加勒比海上把某个海盗扔下船,要让他自己游去伦敦一样荒谬。”
挑刺 D 谬误指数:★★★★★
乔治·克鲁尼可以不牺牲?
男主角乔治·克鲁尼的角色被设定为啰嗦的“灵魂导师”,从技术和心灵上指引着布洛克逃生。他出场时间不多,影片开始半小时不到就牺牲了。当时克鲁尼告诉布洛克,说她脚下的绳子拉不动两个人,为此解开系带坠入了太空,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同伴。
其实,这位英雄宇航员可以不用死。众所周知,在太空中物体呈失重状态,即便克鲁尼是个大胖子,布洛克也只要轻轻一带就能把他拉回身边,根本不会有持续的引力把他拖走。即便放手,他也只会飘在原地不动而已。美国天文学家菲尔·普雷特在自己的网站上对影片出现这个常识性错误表示“极为遗憾”。
海外连线 故事永远大于科学
在国外媒体看来,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专家给影片挑刺,完全是因为《地心引力》的创作者为整部影片设下了“真实”的标准,各种细枝末节都做到了惊人的逼真,偏偏忽视掉了一些基本问题。为此,《法制晚报》今晨连线了美国《大西洋周刊》记者帕特里克·迪斯托,他于日前独家专访了本片科学顾问凯文·格雷泽。迪斯托表示,在电影人看来,“真实”远没有“好看”重要。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影片这位科学顾问到底有着怎样的背景?
迪斯托:格雷泽博士是位天体物理学家,他研究太空轨道中运行的各物体间的相互关系,而这正是《地心引力》的关键所在。他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工程师 15 年,亲身参与过土星飞行任务。2004 年起,他开始为美国各类科幻题材的影视剧担任顾问,《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灵异之城》、《陨落星辰》等作品都请教过他。
FW:那影片怎么还会出现这么多错误?
迪斯托:作为科学顾问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那些常识他还是清楚的。不过,在格雷泽看来,如果拍电影要做到科学层面上的完全精准,结果往往会糟蹋了故事本身。他们的目的只是要保证让这个故事整体看上去尽量可信即可。
格雷泽说,当科学顾问要想明白,什么时候该坚持观点,什么时候可以告诉导演“这样就差不多了”,基本上,故事永远大于科学。本版文/记者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