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破解海昏侯墓漆器诸多谜团

29.12.2016  20:37

   李字”漆耳杯为刘贺传家宝

  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漆器中,还有很多为昌邑旧器,这些漆器上的铭文包含了丰富的文物信息。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已有专家根据海昏侯墓考古成果,破解了海昏侯墓中漆器的诸多谜团。

   绪银”彰显漆器“银扣”工艺

  在出土漆器中,一只黑漆碗底部用隶书写着“绪银(木椀)十枝”五个字。其中“(木椀)”即为碗,说明那时制作漆碗主要用木质胎。那么,“绪银”二字又做何解?历史学者王金中认为,绪,本来是指丝的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字如果与“”字相连,就应理解为器物一端上的白银装饰。因此,古时称为“绪银”者,就是“银扣”工艺。这件漆碗的名称,便是银扣黑漆碗。

  据史籍记载,汉代金银扣器风行一时,达官贵人都以拥有名贵扣器为荣,人们不仅追求扣器,而且死后还要用扣器随葬。海昏侯墓出土的许多银扣漆器,就印证了史籍中的记载。扣器可以分为三种:金扣、银扣和铜扣。黄金扣器只供皇家享用。汉代郞卫宏在《汉旧仪》中说,“太官尚食,用黄金扣器。”太官是皇帝的属官,说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黄金扣器;白银扣器是王公贵族享用的;铜扣则没有使用限制,是最早用于扣器上的,但由于铜易生锈,难以长久使用,于是一些有钱人便在铜扣上鎏金,以显示荣华富贵。

   医工”漆器证实刘贺享有高等医疗待遇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中,一件红底黑边的盘盏分外显眼,其器底书写的五字:“医工五禁汤”更是引人注目,它直接说明了这件漆器的用途。王金中认为,这件盘盏是用于喝汤药的,而且固定盛放医工制作的一种五禁汤。

  医工,是古时对医生的一个称谓。诸王列侯们享有医工伺候,是一种生活待遇。此次海昏侯墓出土带有“医工”字样的漆器,证实刘贺生前享有这种医疗待遇。

  当时王公贵族之家使用的各种器皿,主要有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玉器。漆器完全是由天然原材料制成,耐高温且耐腐蚀。选择用它盛放熬制好的中药,既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会烫手或太沉重。从漆器盘盏上“医工五禁汤”的字迹分析,王金中推测,这很可能是海昏侯刘贺重病后,在江西置办起来的,而且不止一件,至少有三到五件,方便轮流使用。

   “李字”漆耳杯是刘贺的传家宝

  在海昏侯墓发掘现场,人们在一方棋盘边,发现了一个倒置的漆耳杯,黑漆红纹,底部中央书写着两个黄色的字:一字清晰,为“”;另一字模糊,从笔画推断,可能是“”或“”。而具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具的本义为双手奉鼎,准备饮食,用在耳杯上恰如其分。

  王金中认为,无论是“李具”还是“李家”,都说明这个漆耳杯原来并不属于刘家,而是刘贺的父亲、第一代昌邑王刘髆的母亲李夫人家的。有文献记载,汉代漆器的价值是青铜器的十倍,像这样一个漆耳杯可以换取十个青铜耳杯,其制作过程要经“百人手”。也许正是由于这件漆耳杯十分贵重,所以才从李夫人那里传给了刘髆,又传给了刘贺。

   漆器铭文体现“岗位责任制

  检视海昏侯墓的漆器铭文,其中有三件都是以“私府”二字开头。汉代的私府,主要是指各路诸侯储藏钱物的府库,掌管私府的官员一般都由朝廷统一任命。无论是昌邑王还是海昏侯的刘贺,家里都设有私府,其中当然包括对漆器等贵重物品的制作与管理。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漆瑟上,有一段很长的铭文,共有“第一。廿五弦瑟,禁长二尺八寸,高十寸。昌邑七年六月甲子。礼乐长臣乃始,令史臣福、瑟工臣成、臣定造。”四十个字,透露出私府对漆器制作的管理。铭文中的“第一”是编号,说明这批漆瑟制作了不止一件。“禁长二尺八寸,高十寸”是漆瑟的具体尺寸,说明制作这件漆瑟是事先设计好,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尺寸制作的。“昌邑七年六月甲子”是时间,说明制作这件漆瑟的时间在昌邑七年,即公元前91年农历6月1日,这一年刘贺一岁。“礼乐长臣乃始”是官员的职务和名字,礼乐长为昌邑王刘髆家里掌管礼乐的官员,名叫乃始。“令史臣福”也是官员的职务和名字,令史可能是指私府令,名叫福。“瑟工臣成、臣定造”,说明亲手制作漆瑟的工匠有两人,一人名叫成,一人名叫定。王金中认为,这是制作漆瑟的“岗位责任制”清单,从具体制作的工匠,到私府令,再到礼乐长,均记录在案,各有其责。如果这件漆瑟的质量出现问题,除了要追究两个瑟工的责任,还要追究私府令和礼乐长的责任。(首席记者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