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业:招商成"招贼"是地方政府患"饥渴症"

21.01.2014  14:53

  一个“占地5万亩、总投资60亿元、年产60万头肉牛”的政府招商项目,竟是“吹牛”项目,除了划拨的5万亩地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年关临近,随着不断有农民工讨薪,甘肃永昌这一戈壁养牛“神话”终于灰飞烟灭。(新华网1月20日)

  甘肃省农牧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甘肃全省牛存栏510万头,当年出栏178.5万头。甘肃聪辉早胜牛业有限公司一出手就要在戈壁滩建“年产60万头肉牛”的现代养殖基地,对于这一“神话般”的养殖梦,很多人一开始就持有疑问。

  “60万头牛且不说吃什么、喝什么,光每头牛撒泡尿,戈壁滩上都可能要发洪水。”在永昌县采访,不少农民都认为,这事有点不靠谱。一个明眼人一看就不靠谱的项目,可这样的项目,政府还是招商引来了。这背后到底有什么蹊跷?政府招商引资,为何变成“引狼入室”?

  一个可以观察的逻辑是地方政府为了谋求招商政绩,就出台以“奖励额度优厚”的办法,奉行“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的理念。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政府职能界定不明晰,在资本相对稀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以“千方百计抓招商”等口号掀起了政府主导下的招商引资热潮。而“引资奖”争议无非是各种形式主义的招商引资活动和错位政绩观的“派生”产品。

  从出发点来讲,招商引资的努力是积极的,问题是政府为何总喜欢自己亲自上阵?反过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地方政府喜欢上项目?显然是因为地方政府、地方官员能在其中获得好处;另一方面,日益沉重的财政压力也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这么做,而不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更加剧了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参与或协助投资,就在于目前的制度安排缺乏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有效约束,使得他们参与上项目时,收益大而风险和成本小。因而,想要治疗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饥渴症”,必须在确立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改革,这是解决“近忧”和“远虑”的根本途径。

  毛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