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传东:“三严”“三实”与“三理”“三心”

11.03.2014  10:28

  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的作风建设要求,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3月10日《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光盘行动”到“八项规定”,从“清扫四风”到“系列制度”,从“民主生活”到“群众路线”、从“诸多禁令”到“反对浪费”、从“公车改革”到“规范干选”……制度的笼子编织得越来越紧,改革的节奏进行得越来越快。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严”“三实”,可谓语重心长。对党员干部而言,“三严”“三实”是正心修身的重要守则,是干事创业的行动准则;对领导干部来说,“三严”“三实”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是树立政府形象的核心精髓。

  其中,“修身”“用权”“律己”,科学地归纳了古今中外衡量一个合格干部的“尺子”,使之当代干部的基本守则,虽然只是点到为止,却能发人深省;“谋事”“创业”“做人”,囊括了当今干部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浓缩的六个字却内涵深厚,给人以举一反三。

  诚然,规章制度都是些硬性的指标,一定程度上端正了党风,淳化了民风。然而,最终落实起来还得依托“三严”“三实”,当然,还须“三理”“三心”。

  笔者小时候常听父母讲,“”多人不怪,意思是说,凡事只要把“”说透、把“”做足、始终做到有“”,任何困难和阻碍都能战胜。这里所指的“三理”即干部和群众要讲道理、办事一律要尊重真理、政策遇群众要讲情理。

  而往往现实中呢?少数党员干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不仅缺乏“三严”“三实”,甚至一“”都没得。

  由此,不难理解,所谓的“三心”,即干部为群众办事要真心、干部解决群众问题要诚心、干部和群众沟通要换心。

  那么,又如何让这颗“”变真切而踏实呢?

  最起码,干部和群众要做到“五换”:一要以心换心,讲真话,用真心贴近群众;二是以情换情,用真情打动群众;三要以身换身,置身群众,换位思考,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四是以实换实,说实话,办实事,莫搞虚情假意,莫搞说一套、做一套;五是以事换事,只要你为群众做得是好事,群众满意的事,群众也会自愿做好事。

  长期以来,某些党员干部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性,一味地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表面上是缺乏“三严”“三实”,实则一个彻头彻尾地没“”没“”之人。

  如今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因,主要是对群众的感情淡薄了,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走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对人民有感情、以人民为中心,就一定能把群众工作做好。

  值得提醒的是,如今,即使在各项“禁令”和“严规”下,仍有少数地方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群众工作还是沿用过去“三下乡”的老套路走过场;针对各项制度方面,有的甚至出现了新的“形式主义”歪风,有的班子成员轮番“走秀”,有的热衷于正能量的宣传攻势,有的变大吃大喝为变相消费,有的把公款旅游提升为有组织地调研,有的热情接待而办事效率却十分低下。

  因而,党员干部,只要常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方能“对症下药”。

  作为当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或缺失“三严”“三实”或“三理”“三心”,还不如干脆回家卖红薯,如今就连卖红薯最起码也需要基本的“”“”“”“”,否则红薯没有红薯味,没有人买单,自然没有市场。

  总之,要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清风和正气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最终凝聚起全社会的正能量。(熊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