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海上马车夫” 东亚海域第一个搅局者
这幅画表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情景。
17世纪时荷兰成为海上霸王。
料罗湾海战图
“西船东进”系列之三荷兰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
1595年4月,刚刚摆脱西班牙统治独立不过14年的荷兰,向遥远的东南亚派出了第一支远征队。这支远征队尾随着当时在东南亚不断扩张殖民版图的葡萄牙人的脚步,进入了印尼。1597年,随着这支远征队成功返回国内,荷兰掀起了一股前往“东方”的狂潮。不间断地穿梭于亚欧之间的远洋船只,向荷兰本土运回数量惊人的东方货物。动辄300%以上的暴利是极大的诱惑,这个志在征服海洋的新兴国家,在遥远的海域开始了更大的冒险。
雅加达
成荷兰在亚洲贸易据点
1619年,已经在印度尼西亚拥有了相当实力的荷兰人决心在此建立固定的贸易基地,作为在东南亚的中心据点。他们选择了巴达维亚,也就是今天的印尼首都雅加达。这是荷兰人在东南亚贸易的分水岭。巴达维亚不但很快成为了东南亚香料贸易的中心,荷兰人还以此为依托,强硬地插入亚洲的区内贸易网络。最终,这座城市成为奠定荷兰东方商业帝国的基石。
按照国际贸易史学者赵文红的观点,荷兰人选择这个中心据点所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必须接近沟通东西交通的巽他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两条海道之一;二是必须是中国帆船可以方便往来的地方,因为中国帆船在群岛的贸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综合比较之后,雅加达最为合适。
1619年,在矢志强力扩张荷兰的海外势力的新任东印度公司总督昆的率领下,通过与当地亲王的巧妙博弈以及与英国人的激烈战斗,荷兰人彻底征服了雅加达。在雅加达城镇的废墟之上,荷兰人紧锣密鼓地建起了巴达维亚城。正如昆预计的那样,建成之后的巴达维亚城迅速吸引了大批商人,甚至他们的对头葡萄牙人,也来这里做生意。到了17世纪30年代,巴达维亚已经成为了东南亚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几乎同时,昆提出了参与亚洲区内贸易的计划。这一计划以荷兰人掌握的香料和胡椒资源为核心,分别在向西的“印度-波斯-阿拉伯”方向和向东的“中国-日本”方向多边展开。这样,荷兰人不动用本土的白银,就能够运转起惊人的贸易规模。
在往来于巴达维亚的各国商人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商人。荷兰人也格外重视与中国的贸易。一开始,他们倾向于吸引更多的中国商人到巴达维亚进行贸易。但1621年底,他们从捕获的葡萄牙船只中得知了西班牙人想要进占中国台湾的消息,于是很快下定决心前往中国,寻求一个固定的基地。
从澎湖到台南:荷兰人成为台湾海峡的拦路虎
昆给巴达维亚的舰队司令莱尔森下达了指令,要求他攻打并毁灭葡萄牙在澳门的殖民地,并且赶到福建沿海,在澎湖或者台湾建立堡垒,以此为据点向中国提出通商的要求,如果中国人拒绝,则以武力打开市场。他还特别强调,一旦动用武力,远征舰队可以与日本及中国海盗合作。可见,荷兰人对澎湖和台湾岛据点的谋求,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1622年4月10日,莱尔森率领12艘战舰,配备1000名白人舰员,从巴达维亚驶向澳门。但在严密设防的澳门城下,舰队遭到惨败,损失了大约1/4的荷兰舰员。远征舰队随即转向澎湖,建立了堡垒,不断劫掠福建沿海的中国船只和人员。
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犹豫和谈判之后,明军的攻击终于到来。历史学者徐晓望描述,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命令福建水师在澎湖北部的吉贝屿登陆,突入镇海港,筑城防御,荷兰人不得已退守风柜城。5个月后,俞咨皋率领福建水师的增援部队登岛。但福建水师此时并无击败荷兰人的绝对把握,于是经过一系列的小规模接触,经由福建巨商李旦的斡旋,双方达成协议:荷兰人退出澎湖列岛,而福建方面则“默认”荷兰人占用中国台湾。1624年8月,荷兰人拆除了澎湖的堡垒,迁往台南,并且很快建起了热兰遮城。从此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将之驱出台湾,热兰遮城都是荷兰人在台湾的贸易中心。
为什么台湾在短短几十年内,就从一个被视为“化外之地”的偏远岛屿,变成了一个各方势力反复争夺的贸易重镇?徐晓望认为,在晚明,台湾海峡是东亚最重要的国际通道。首先,漫长的中国海岸线只有月港,也就是今天漳州和厦门之间的海澄县的福建商人获准到海外贸易,它与允许外国人进入的澳门成为中国两大商品输出口岸,如果切断了月港的对外通道,也就基本断绝了福建商人主动的海外贸易;再者,从月港到马尼拉是中国与西班牙的主要贸易路线,而台湾海峡也是控制这条线路的关键之一;第三,台湾海峡是连接福建与澳门的通道,是遏制葡萄牙势力壮大的节点;第四,台湾海峡是东南亚诸国前往日本贸易的必经水道。即是说,谁控制了台湾海峡,谁就拥有了东亚贸易的主动权。
退一步说,就算台湾不能被建设成为足够大规模的贸易巨镇,它的地理位置也足以使掌控它的人拥有随时搅乱东亚海上贸易棋局的能力。
日本和西班牙也对中国台湾怀有野心。但真正第一个动手的是荷兰人。经过多年经营,荷兰人在台湾岛上建立起一系列据点,除热兰遮外,还有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而为国人所较熟知的赤嵌城,也即今天的台南市。1642年,荷兰人还攻占了1626年被西班牙人侵占的基隆。
由于通过自由贸易方式无法吸引到足够的中国商人来进行贸易——更多的福建商人还是习惯直接前往日本的港口或者马尼拉交易——荷兰人在台湾站稳脚跟之后,开始坚定地执行其袭扰台湾海峡的计划。他们不断地劫掠途经的商船,大大影响了福建商人到马尼拉的贸易。但这种袭扰活动一方面受到西班牙的抗击,另一方面福建商人更多地改用荷兰船只无法追击的机动性好的中小型帆船,所以总体效果,距离荷兰人的希望还差得很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荷兰人想到了“以华制华”的主意,即以中国海盗对付中国海商。
郑成功父亲
曾被荷兰人利用
荷兰人大力扶持的“代理人”之一,正是后来将他们在台湾的多年经营彻底摧毁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
郑芝龙是明清之际中国海上力量中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实力超群,号令万船;另一方面,他不断在海盗和海商、叛臣和英雄等多种身份之间转换。
徐晓望指出,郑芝龙本是李旦派往荷兰人处的翻译。他下海为盗后,势力迅速膨胀,仅两年便拥有上千艘船只,屡败福建水师。他在海上的高效逼得福建方面颁布了禁海令。但这与荷兰人“以华制华”的初衷背道而驰,因为没有福建船只可以合法地来到台湾贸易了。
随着郑芝龙势力的进一步增强,荷兰人越来越感受到这股由他们自己“孵化”的海上力量的压力。于是他们开始联合明军对付郑芝龙。不过郑芝龙凭借强大的实力和高超的策略,游刃有余,并且在1628年接受了明朝的招安,成了一名身份合法的海上商人。
对抗无效,荷兰人重拾与郑芝龙的合作。他们希望郑芝龙能够疏通福建官府,允许他们直接进入月港贸易。而这会极大地损害福建海商的利益,郑芝龙只是口头承诺,却从来没有付诸执行。
荷兰人终于失去了耐心。1633年六月初七,荷兰舰队突袭厦门港,郑芝龙和福建水师的船队遭到重创。根据荷兰人的记载,大约有“二十五到三十艘”配备完善,架有十六至三十六门大炮的中国船只被摧毁。这些船被认为是福建水师的精华。
在福建商人和地方官府的全力支持下,郑芝龙很快建立起一支更加强大的舰队。3个月后,由150艘战船组成的中国舰队在金门岛的料罗湾包围了荷兰人和海盗刘香的联合舰队,并将之击败。荷兰战船虽然大部逃脱,但又毁于接踵而至的台风。
料罗湾海战之后,荷兰人意识到无法凭借武力击败中国的海上力量,于是转而与郑芝龙谈判。这时的郑芝龙的实力也不足以彻底摧毁荷兰人在台湾的经营,因此双方达成了妥协。郑芝龙在荷兰人的默许下摧毁了刘香的势力,恢复了台湾海峡的交通秩序,而荷兰人也通过这一举措迎来了更多来台湾贸易的福建商人。这种较为和平的局面一直保持到郑成功对台湾的收复。
从荷兰人侵占台湾之后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们始终未能如以巴达维亚为中心在东南亚所做的那样,在东亚海域建立起一套运转良好的海上贸易网络,而是更多地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已经具有良好态势的原有网络。而他们的野心也比欧洲最早“发现”台湾的葡萄牙人和1628年占据了基隆的西班牙人大得多,因此遭到强烈反弹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