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中-巴博士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近日,东华理工大学砂岩型铀矿地质科研团队在该校地学楼A509教室举行了砂岩型铀矿勘查与研究中-巴博士生学术交流会。团队负责人聂逢君教授主持学术交流会,团队的教师和博士、硕士近20人参加了交流会。
2017级巴基斯坦博士生Rahman Ulla做了题为“An overview on geology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hosted by Neogene middle Siwalik sediments from Taunsa area,Dera Ghazi Khan,eastern Sulaiman range,Pakistan”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巴基斯坦砂岩型铀矿的分布特征、盆地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和铀矿化情况,以及巴基斯坦地区Sulaiman 地区铀矿化的类型与最新勘查进展,并针对该地区目前存在的铀源、成矿年龄、矿化类型等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与工作计划。
2016级地质学专业博士生张鑫做了题为“伊犁盆地南缘洪海沟矿床沉积相与铀成矿作用研究”的报告,针对伊犁盆地洪海沟和蒙其古尔两个富大铀矿床,从物源、矿床含矿目的层沉积环境特点、地下水发育规律等分析了富大矿体的成因机制,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聂逢君教授与两位博士生就砂岩型铀矿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他指出,巴基斯坦与我国产铀盆地对比来看,其构造活动特征、找矿层位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喜马拉雅山新近系以来的快速隆升对巴基斯坦铀矿的形成和改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也直接决定着其找矿类型和思路或明显不同于我国,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加深构造、沉积环境和地下水的研究,明确找矿类型,扩大找矿思路。伊犁盆地作为我国成熟的找铀盆地,则需细化成矿过程,深化多因素耦合机制研究。
课题组张成勇老师和其他成员针对报告中的研究思路和创新角度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此次学术交流会拓宽了该校砂岩型铀矿科研团队成员的视野,加强了中巴两国学生的学术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同时也为铀矿地质方向博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文/张成勇、杨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