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寺守望

09.04.2016  01:38

  □赖建华

  东山寺是上犹的第一大寺,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原名慈恩寺。著名的大学士苏东坡应上犹人士、著名书画家左丞西席、直秘阁参事之邀,曾游玩于寺。因此,便有了苏东坡称颂上犹江的名诗:“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此寺像月亮表面一样,在上犹江岸边隆起,然后带着驼峰的曲线,从东西方向延伸到城区,并在那里腼腆地坐落下来。

  东山寺长年被苍松翠柏覆盖着,这座身披绿风的山峦,犹如一个巨大的氧吧,时刻都在向它的周围吐纳着河水、大地和天宇的精华。该寺不够高大,更谈不上伟岸,然而正是它平民般的姿态和样子,才使我愿意格外地亲近它。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县城的中老年人都到这里来活动腿腰,于是它便悉数俯下身来,把自己的坡度降得很低很缓,并让肢体的脉胳走向弯曲而轻曼。我也经常到东山寺去晨练。来到山上时,我常常会爬到山上的一个叫“乙站”的小亭子上,俯读上犹江,仰听东南风。远处,还可轻松地看到上犹江仙人湖中岛屿——那就是充满神奇色彩和被雾水笼罩着的中心岛。据说,没建仙人陂电站前,这里是一个沙滩,周围的居民纷纷渡水种菜植树。仙人陂电站建成后,再也没有人去种菜植树了,自然形成了仙人湖中的一个岛屿。不知道为什么,遥望它时我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涌起一股朝圣般的感情。我不知道“入定”和“脱尘”究竟是一种什么境界,但我知道,正是在人生终极意义上,佛学对所有的生命发出了晚钟般的吟唱。

  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净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视线离开上犹江后,我便会享受般欣赏起上犹新城区的天际线来。新城区的天际线十分优美,是诗意的优美,是韵律的优美,让我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柔美部分的线谱。

  晨光把建筑唤醒了。新区建筑娇巧玲珑,疏密相间,错错落落,绵延起伏。初阳之下,就像一幅宏阔而跌宕的画卷一样铺开来。我常想,一个县城的地势一定有一点起伏,起伏不仅是情节的要素,同时也是情景的寄托,它可以创造出最富有变化的空间布局。仙人湖周边少有高层建筑,更谈不上标志性建筑,偶尔有几幢高楼点缀其中。这虽让它少些繁华,但却多了点怡静,让疲惫心灵和焦虑浮躁的情绪得以安放和调整。

  两年前,县里曾提出把上犹江的仙人湖、南河湖建成最适宜人居的城市,打造一个《环境与气候亚洲论坛中心》。目标是高了一些,那时我们可能对“人居”未做深刻的审视,但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信仰淡化、道德偏差的社会里,它转递出来的思想无疑是先进的。它在说,只有“人”才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城市是母亲,她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精心的呵护和照料。我们的城市没有给“浮躁”“功利”这些不良物种预备更多繁衍的空间,这一点让我们的心里很熨帖,也很庆幸。最近,上犹县又对沿河中山路进行棚户区改造,这不仅是对城中村的改造,而是又一项让“人”和“心”留在县城的民心工程。我们祈祷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传统互相合作精神进一步宏扬光大。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