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区以法治保稳定助发展促和谐
“我支持男方,他作为工薪阶层,为结婚买了房、买了戒指、给了彩礼,女方不跟他结婚了,那些东西就应该返还。”“原告”黎大叔在“模拟法庭”活动结束后用朴实简短的话语表述着自己对案情的看法。近日,光明社区联合东湖区法院举办了“模拟法庭”,这也是东湖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全民普法、增强群众法律意识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东湖区坚持把“法治东湖”建设工作置于全区科学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和定位,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使全区上下形成“以法治保稳定、助发展、促和谐”的共识与共为。
全面实现“六个一”
夯实法治创建基层基础
今年9月中旬,外来务工人员万木根工作时被火烧伤,在工伤赔偿问题上,老万与单位一直无法达成协议。“后来在永溪村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的‘法律夜市’活动上,我咨询了区司法局的同志,他们立即表示会为我调解。”令老万高兴的是,经过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两天的释理说法,该单位最终同意赔偿老万6万元。老万笑着说:“我现在没事的时候,也经常听听广播、看看法制节目,区里组织的‘法律夜校’我也去过。多学点法律知识,以后肯定能派上用场。”
“永溪村法律援助工作站是全市首家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800余件,是我区民主法治社区(村)创建的重要成果。”东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全面开展法治创建工作,该区各社区(村)均已实现“六个一”,即每月有一张法制宣传单、每季度有一期法制宣传栏、每季度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活动,有法律图书角、有一支法制宣传队和有一套学法制度。马家池社区、永和村、二七北路社区还分别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市“百佳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十佳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积极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家住贤士二路的王女士是东湖区“法制大篷车”的受益者。她告诉记者,她的前夫有酗酒的恶习,常常在醉酒后对她拳脚相加。饱受家庭暴力侵害的王女士提出离婚,不仅遭到前夫拒绝,还遭到变本加厉的殴打。今年10月,“法制大篷车”开进社区里时,王女士遇见了正在接受咨询的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曾晓芳。在听完王女士诉说遭遇后,曾晓芳迅速为其办理了法律援助的相关手续。之后,该中心工作人员还多次走访居委会和王女士邻居,掌握了大量的事实和证据。前不久,王女士如愿与其前夫离了婚。她感慨道:“以前不懂法律,受了那么久的罪!现在我感到,法律就是老百姓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好武器!”
“六五”普法以来,东湖区创新普法载体,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不断深化法治文化建设,促进全区普法工作全面发展,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东湖区司法局负责人介绍道:“‘动’就是指流动的‘法制大篷车’,通过舞蹈、说唱、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配合现场咨询、流动展板、普法知识问答等来宣传法律知识;‘静’就是指八一公园里的百花普法生态园,按‘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每月由各普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百花普法生态园开展一次大型法制宣传主题活动,让‘法治’真正融入到群众生活中。”
创新调解机制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上半年,王女士七旬的母亲在通过人行横道时,被一辆汽车撞倒在地。以王女士为代表的原告申请由肇事方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治疗护理等费用七万余元。一个小时后,案件审理结束,各方对结果都表示满意。
据介绍,这起交通事故的高效处理,有赖于东湖区“三调联动”和东湖区法院交通速裁巡回法庭的设立。速裁法庭简化了司法程序,还可以直接判决保险公司支付赔偿或垫付医疗费用,大大缩短了当事人理赔的时间,避免了理赔的困难和争议。法庭相关负责人说:“之前一个交通事故从受理到审结至少要半年以上,而现在一般两个月就可以审结。”
近年来,东湖区通过区领导包案、信访值班视频接访、医患纠纷调处和道路交通事故速裁调处等做法,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东湖法院交通速裁巡回法庭促70%的交通事故案件以调解结案,实现了交通事故案件“投诉少、上访少、无错案”;采取“提前介入、阳光鉴定、诉调结合”的方式化解医患纠纷,达到了“医患纠纷起数、出警次数、信访量”“三下降”的良好效果。(李旸 本报记者 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