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区:提升“民生五圈”品牌 打造品质生活高地
幸福在哪里?在群众对优美便捷生活环境的赞许中,在老人在家便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便利中,在居民快乐参与丰富文化体育活动的笑声里……
按照“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的原则,东湖区不断投入“真金白银”,在全省率先建设“民生五圈”即“10分钟便民服务圈”、“15分钟卫生服务圈”、“20分钟优质教育圈”、“15分钟健身圈”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造城区品质生活高地,真正将幸福送到了百姓身边。
卫生服务送到家
让群众就医更实惠
“李婆婆,我是小兰,来给您看病了!”昨日下午,百花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兰海燕医师又一次来到民德路136号李凤兰老人家中。搀扶老人坐下后,她蹲在地上轻轻地将老人的脚抬起,为她进行左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
交谈中,记者得知李凤兰老人已83岁,需每周进行一次注射治疗。但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老人的子女便与百花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家庭责任医生服务协议书。李老笑着说:“小兰每周都上门给我看病,还给我建立了健康档案,我很满意,儿女也放心了!”
这是东湖区落实家庭医生责任制,方便群众就医的一个微镜头。自“家庭医生”制度实行以来,该区已累计签约服务近2880户,各机构建立基层卫生巡诊小组34个,接受巡诊服务7583人次;建立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数21个,参加自我管理小组慢病患者人数298人。
为切实解决“看病贵”,该区还依靠政府支撑,实行“三免四减半”政策,为病人减、省医药费4.28万元以上;向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0-3岁儿童、孕产妇、妇女等人群免费提供“一卡通”服务4.5766万人次,免费服务金额达117.38万元。
东湖区卫生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全科医师签约服务,通过下社区签约、上门签约、结合自身工作等多样化形式开展签约,逐步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同时,启动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实施高血压、糖尿病体检、巡诊、健教三方面10项综合防治措施,不断丰富‘15分钟卫生服务圈’内涵。”
教育资源均等化
让孩子们都能“读好书”
城北学校是东湖区第二轮校园提升改造工程实施学校之一。改造后的学校操场内,新铺设的塑胶跑道平整、安全,非常适合学生运动。该校负责人说:“塑胶跑道有良好的弹性和防滑性,可有效保护运动者的腿部关节,孩子们可以放心地跑、跳。”
不仅仅是城北学校,从开始实施校园提升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来,东湖区先后投入1.1亿元改造育新学校等11所学校,投入800余万元将原育新学校滕王阁校区改建为滕王阁保育院,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青桥学校危旧教学楼改扩建工程……通过不断加强学校现代化基础建设,该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优质教育圈”。
在此基础上,东湖区还采取了“建峰填谷,提升底线”策略,实施“名校放大”工程,将滕王阁中学并入育新学校,将长巷小学并入豫章小学,将凤凰坡小学并入邮政路小学,并对师资等进行重组,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让更多家长不用再为孩子入学“犯难”,使学生们都能“读好书”。
今年三月,百花洲小学教师余莉莉走进东湖小学录播教室,执教了一节课题为《荷叶圆圆》的语文课,标志着该区“好课共享”资源建设活动在全省率先启动。据介绍,这是该区着力打造东湖教育品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又一重要举措。东湖区教科体局负责人表示:“该活动正在百花洲小学与东湖小学试点,百花洲小学已经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课、评课活动,并选出45堂优质课进行录播,与东湖小学教师共享,发挥名校放大效应,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今后,这一做法还将在各区属学校推广。”
文体活动“接地气”
让居民生活更健康丰富
“下楼不到十分钟,就能到这里来锻炼身体,真是太好了!”昨日上午,正在东湖区体育文化休闲广场上打乒乓球的青桥社区居民李大爷说:“身边有了这些健身设施,麻将打得少了,身体健康了好多。”与李大爷一样,东湖区辖区居民对该区着力打造的“15分钟健身圈”十分赞许。
在大力完善“10分钟便民服务圈”、“15分钟卫生服务圈”和“20分钟优质教育圈”的同时,东湖区又提出打造“15分钟健身圈”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可城区高楼林立、人多地窄、寸土寸金,“健身圈”、“文化服务圈”向哪里要空间?东湖区通过积极开展“拆违拆临,建绿透绿”行动,“相中”了一些小街小巷里的小规模、不规则的“边角闲置地块”,将它们打造为一条条社区“健身路径”;采用“流动舞台车送文化”的形式,深入到社区文化广场、公园等地方,通过方言相声专场、社区民间团队展示及平安文化进社区等主题,为市民送上了一场场精美的精神食粮。
如今,东湖区已建设健身路径156套共1012件,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实现了健身路径在辖区各街道的全覆盖;全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场所都免费开放,并邀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老师,面向市民开展声乐、电脑、舞蹈、非遗等免费讲座和培训,提供零距离的文化服务……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真正让社区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健康、更丰富、更充满活力。(李旸 本报记者 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