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人小村庄走出60个大学生 南昌市蛟桥镇黎家村学风优良

15.07.2014  11:41

黎家村的祠堂

  南昌市蛟桥镇黎家村,位于江西农业大学背后,这座在地图上尚未标注出的自然村,却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记住它。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村庄拥有500多人口,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至今已有60人先后考上大学。

   几乎每年都能走出大学生

  7月11日下午,记者走进黎家村,一道铁路将村庄分为两部分,祠堂四周被樟树环绕,附近散落着人家。

  村民黎先钊介绍,以往村里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大家会在祠堂内庆祝一下,但这些年这一习俗慢慢淡了。“几乎每年村里都会走出至少一个大学生,恢复高考以来到2003年,总共有40个。”黎先钊向记者展示他统计的名单,2003年村里制作族谱时,特意请他负责统计当时村里大学生的人数,“我们才500多人,有40个大学生已经很不错了,人数最多的那一年是2000年,5个孩子高考,有4个考上了大学。”

  黎先钊说,村里目前学历最高的是一位女博士,名叫黎莉,如今已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她的堂妹也很厉害,2012年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黎先钊说,这两名大学生都产生在2003年之后,不在他统计的40人名单中。据黎先钊估算,2003年至2013年,村里又先后出现了20个大学生,迄今总数在60个。

   生活再苦也要供孩子读书

  出生于1982年的黎琦是黎先钊的大女儿,10年前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南昌工作,如今事业也小有成就。她告诉记者,黎家村之所以能出这么多大学生,和村里宣扬的文化有关。“我记得小时候,大人之间不攀比谁家有钱,谁家又盖新房子了,而是一见面就比谁家孩子考了第一,谁家孩子又拿了什么奖。”黎琦说,在她的印象中,谁家孩子的学历高,谁家长辈在村里就有面子,“可以说形成了一股攀比孩子学习的风气,所以我们都会很自觉地学习。”黎琦告诉记者,有些村庄的年轻人念完初中后,家里会让他们外出打工,但他们村不会,不管家里条件多差,都会供孩子读书。

   好学风从明朝传承至今

  说起学风优良的原因,黎先钊告诉记者,根据族谱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名为“仁德公”的先人从九江武宁县只身来到豫章做幕僚,“虽说当时他没有功名,却是一个有才华的人。”黎先钊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仁德公”来到昌北一带游玩,看上了一块地,于是买下从此定居,这就是如今的黎家村。

  黎先钊告诉记者,从“仁德公”开始,村里的长辈就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希望孩子能多读书有文化,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个拥有良好学风的村庄。

  “今年参加高考的只有一个女生,没有发挥好,所以今年大学生的人数就轮空了。”黎先钊说,这个女孩说打算复读,明年再考一个好大学。

   每10个人至少一名大学生

  人口只有500余人的村庄,先后走出了60个大学生,占人口比12%,这个比例高吗?

  记者查阅江西省统计局官方数据发现,至2012年,每10万人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有7490人,相当于大学生占人口比为7.5%。

  上述数据只是全省平均数据,其实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同样很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每10万受教育程度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城镇是乡村的6.8倍。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省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城镇为8.68%,农村仅为0.55%。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发现,黎家村的大学生占人口比例不仅远远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更比农村水平高出很多。

  “这和他们的村风、家风有关,像南昌扬子洲附近有陶渊明的后代,就很注重后代子女的读书。”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建葆说,江西是个崇尚读书的地方,虽然黎家村并非教育重地,也不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名村,但看得出来,整个家族还是有读书的风气,为子女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文/图 江南都市报记者甘昕鑫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