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23个幼龄孩子 每天背饭盒走十几里山路

30.11.2014  14:06

    万载:23个平均年龄不足8岁的孩子 每天背着饭盒走十几里山路

    52岁的蓝秋珍是万载县高村镇西坑窗前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在这里任教31个年头,临近退休,她终于看到孩子们吃热饭菜了。学校23个七八岁的孩子散居在深山里,有的甚至要走十几里路才能到校,每日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隔夜饭。

    11月27日,“爱心午餐”在窗前小学开餐,每名孩子每餐可获补贴3元。

    孩子们第一次吃上热腾腾的新鲜午餐

    代课老师坚守31年 每月收入不足千元

    万载县高村镇西坑窗前小学,是一所在网上搜不到相关信息的学校,这里距县城60多公里,地处大山之中,两名代课老师却在这里,倾注了她们的青春、汗水甚至是一辈子。

    31年前,蓝秋珍通过代编老师的考试在窗前小学开始了自己的代课生涯,她说,只要学校需要,会一直留在这里教书。“我已经52岁,马上就要退休,不过我相信,黄梅华老师会继续坚持下去。”32岁的黄梅华曾是蓝秋珍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却因为家庭原因辍学,11年前,被蓝秋珍推荐来这里当代课老师。

    两位老师承包了全校两个年级所有的课程,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品德与生活,甚至还有书法课。然而,代课老师基本工资每月480元,加上从前年开始对山区老师的补贴,虽逐年增多,但平均下来,每月收入仍不到1000元。

    尽管收入不高,但两位老师充满了自豪,从窗前小学毕业的学生走出深山,各有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蓝基明就是从这里毕业,对于母校,他颇为感慨,“两位老师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奉献感染着我,作为学生,唯有感恩,今后从教,也应当如此。

    没有一扇完好的窗户 寒风直接灌进教室

    窗前小学的两位代课老师为学生的努力、争气而自豪,更为正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们感到心痛和心酸。

    走进窗前小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砖瓦房,只要雨稍微大点,教室就会漏雨,村干部每年会来学校修缮屋顶,但只能维持短时间的不漏雨。每扇窗户上至少有一块玻璃已经“罢工”,严重的,整扇窗户就只有一两块玻璃,残破的窗户根本抵挡不了冬日的寒风。

    整个学校只有一堆已经被翻烂的课外书籍,蓝老师说,她一年去几次县城,会给学生们买几本课外书,每次回来学生就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她说,真希望有几十本课外书,建个图书角。

    全校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多年前爱心人士捐助的电脑。蓝老师说,不敢奢望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全校有这么一台电脑就足够了,这样她可以通过安装一些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软件,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也可以附上儿童课外读物的电子书,相当于建了一个电子图书室。

    孩子们步行十几里山路 打翻了饭菜只能饿肚子

    教学条件差还可以克服,但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的午饭问题。目前,学校共23名学生,都是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地处山区,大部分孩子家离学校较远,燕沟岭的几个孩子离学校有12里路程,他们每天凌晨5点多就要从家里出发。学校的23名学生中午赶不及回家吃饭,只能带饭,还都是隔夜饭菜,中午的时候,两位老师在学校的厨房为学生带来的饭菜加热。

    蓝老师说,平均年龄不足8岁的孩子,每天上学都得背着沉甸甸的饭菜走十几里山路,十分辛苦,过餐饭菜营养下降,夏天还容易变质。学前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加之山路崎岖,打翻饭菜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样基本上就只能饿肚子了。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一顿健康、热乎的午饭,两位代课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去县城,寄“爱心午餐”项目的申报材料。万载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新德称,两位老师为了这件事一直忙前忙后,自己贴钱做公益。11月27日,“爱心午餐”在窗前小学开餐,每个孩子每餐可获补贴3元,学校还请了一名厨师专门为孩子们做饭。

    蓝老师说,感谢所有好心人,为孩子们做这么多,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乡村教育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