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PMI创18个月新高 经济增长走稳态势初步确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日发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该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创下18个月以来新高,我国制造业经济稳定增长态势进一步显现。
凸显经济温和复苏态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10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与汇丰中国制造业PMI走势趋于一致,凸显中国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
同日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显示,10月达到50.9,超过上月的50.2,创下7个月以来最高纪录。
在不少专家看来,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企业预期稳定、发展信心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生产回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10月份PMI指数继续回升,预示经济增长走稳态势初步确立。
星展银行高级经济师梁兆基表示,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加速至7.8%,增强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尽管出口增长依旧疲弱,但从外汇储备增加以及人民币今年升值逾2%来看,市场向好情绪也受到资本流入上涨所带动。
可喜的是,10月份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已整体呈现稳中趋升态势。大型企业PMI指数7月以来持续上升,10月份达到52.3%。中型企业PMI指数在7、8两月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回升,10月份回升到50%以上,较9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指数最近三月略有波动。这说明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已经向大中型企业传导。
防止供需均衡态势受到破坏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强调,需求企稳和企业生产经营向好是推动PMI回升的主要力量。就业数据受此改善表明经济增长质量向好。
需求的持续改善体现在新订单指数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在52%以上,处在去年5月份以来的较高水平;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三个月保持在50%以上。两个指数虽较上月略有回落,但属于恢复到较高水平以后的正常波动,下半年以来需求端持续改善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与此同时,供给端回升有所加快。生产指数达到54.4%,较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回升明显加快;采购量指数在较高水平上继续回升,达到52.7%,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也稳中有升。
“由此反映出受需求端改善带动,加上国家推进改革、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诸多利好提振了企业预期,生产回升趋于加快。”蔡进说。
值得关注的是,供给端回升明显加快,虽然有利于经济企稳,但也要警惕产能过剩行业加快产能释放,使三季度以来市场供需整体趋向均衡的态势受到破坏,成为经济企稳回升的不稳定因素。
“缓周期”经济增长依靠“有效投资”
备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12日召开。舆论普遍预期,此次会议将推动中国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看来,告别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步入转型攻坚期的中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考验。而在“缓周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仍需依靠投资,但前提是“有效投资”,而非“重复投资”。
林毅夫表示,投资在当前是需求,将促进经济增长。在下一个阶段,投资将转化成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增速、增加国民收入,从而进一步支持投资与消费。
“我国作为中等收入国家,产业、技术亦处于中游水平。未来中国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空间前景广阔,具有潜在的投资机会。”林毅夫指出,我国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港口、机场建设的飞速发展,但也要看到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城市的轨道交通、地铁等尚未全面覆盖,城市地下管网严重老旧,这些投资均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蔡进对此表示认同:“要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需要依靠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当前我国投资仍有空间,但要调整结构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企业向高新技术发展,促进转型升级。”(记者桑彤、华晔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