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大墓主椁室发现9个青铜鼎

09.12.2015  09:32

  南昌西汉大墓主椁室考古发掘工作昨日又有新进展。主椁室西室文物基本提取完毕,昨日开始,考古人员开始清理和提取东南侧的文物,在主椁室东室南侧发现了9件青铜鼎。

  9件青铜鼎证实墓主身份高贵

  8日上午,记者在主椁室东南侧看到,考古人员先后提取了部分漆木器和3个青铜鼎,留下6个青铜鼎未提取。据了解,青铜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后来成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重要象征,被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告诉记者,西周中期以来形成了用鼎制度,天子为最高,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鼎是装肉食的,主食米饭之类的放在簋里或者豆里。到了汉朝,使用青铜鼎成为身份的象征,但“九鼎天子之制”是不敢僭越的。

  那么,此次发现9个青铜鼎意味着什么?专家介绍,这9个鼎应该不是一套。因为其中7个鼎的“耳朵”是方形的,2个鼎的“耳朵”是圆形的。专家表示,假设墓主是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鉴于他身份的特殊性,应该不敢用九鼎。现在发现一套七鼎,可以判断墓主身份非常高贵。

  分段提取主椁室外棺西梆

  昨日下午,考古人员对主椁室外棺西梆进行了提取。外棺西梆就是墓主外棺靠西边侧面的棺板,由于主椁室坍塌,这块梆脱离了外棺,横倒于椁底板之上。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主椁室长期浸泡在水中,外棺腐蚀严重,西梆的尾部已有不少朽木脱落,整块棺木要同时提取十分困难。现场,8名考古工作人员齐上阵,才将西梆分段挪至提前准备好的木板上。专家告诉记者,透过这块塌了的外棺,可以看见里面还有棺。

  此前,考古工作人员在主棺附近发现一块青铜饰物,专家表示,这可能是用来挂棺外帷帐的。华丽的帷帐是西汉时期王公贵族殿堂宫室中的重要陈设,也是古代贵胄陵墓中祭台或墓室张设之物,是统治阶级生前死后豪奢生活的主要象征之一。专家表示,主棺坍塌腐蚀这么严重,帷帐是不太可能有了,只能通过寻找主棺周围帷帐的一些构件,包括帐钩、帷帐座等,来确认帷帐架的位置。

  已经准备两套开棺方案

  主椁室考古工作即将进入最为激动人心的棺椁清理阶段。信立祥表示,开棺时间初步定在10日。

  南昌西汉大墓考古发掘队已制定出现场清理和实验室考古两套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信立祥告诉记者,主棺已经解体,如里面没有发现丝织品、帛画之类的文物,考古人员便执行第一套方案——现场清理。但如果开棺后发现衣裙丝织品,他们将采取另外一套方案——提取到实验室考古。

  实验室考古工作启动

  目前,实验室考古工作已经启动,国内首个考古低氧实验室即将投入运用。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验室考古部主任李存信告诉记者,实验室考古需要可控的环境、可控的时间,这样才能对墓葬主体进行全方位地发掘。

  南昌西汉大墓的实验室考古将采用低氧技术,为国内首次。一个长4米、宽5米、高2.2米的低氧实验室和配套的古尸柜已经组装完毕。这套可移动、拆装的设备总价值500万元,是按照文物考古对氧含量、湿度、温度的要求专门设定的。在低氧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将戴着氧气面罩工作。

  青铜器修复需要整形

  之前出土的几件青铜器,均遭到了比较严重的损坏。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中心研究员、青铜器修复专家陈仲陶就负责修复这些青铜器。陈仲陶告诉记者,像这种新出土的变形青铜器,在所有修复行当里头,属于难度最大的。青铜器修复和别的文物修复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别的文物不需要整形,而青铜器修复涉及所有的环节,包括变形、整形、焊接、物配、做旧。比如博山炉,里外两层修复起来非常困难。其他变形的青铜器,可以从内部下手,采用顶撑法也好,锤击法也行,但这种博山炉,基本没有空间内部修复,所以需要采用新的方法,这是考验工作人员智慧的时候。陈仲陶告诉记者,文物修复不能“赶工期”,有时候一件文物的修复可能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眼前的这些文物,要深入研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修复方案。

  首席记者 徐蕾 见习记者 张力文

  

  

  

6月29日停电公告
  6月29日6:00--10:00110kV广南中国南昌
6月27日停电公告
  5:00--12:00110kV青山湖变洪都中中国南昌
关于2018年5月我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通报抄告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中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