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媒体论坛助推两国伙伴关系 携手实现“弯道超车”

26.06.2015  22:31

这是6月25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拍摄的中俄媒体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戴天放摄

在中俄关系大踏步向前发展的背景下,两国媒体应该秉持合作互信理念,不断深化交流合作。”6月25日,在圣彼得堡开幕的中俄媒体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以《秉持合作互信理念,开创中俄媒体发展新未来》为题发表演讲,诠释媒体交流合作在促进国际交往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次会议,来自中俄两国的近百位传媒界精英共聚一堂,两国相关政府部门代表、主要媒体负责人等齐齐出席,规格之高、阵容之强,可谓前所未有。专家表示,此次论坛将预示两国媒体合作达到新高峰,促进国际传播效果叠加放大。

媒体合力讲述“中俄故事

务实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近年来,中俄高层互动频繁。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同普京总统共同宣布,将于2016年至2017年举办中俄媒体交流年。这是继“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之后,中俄又一重大主题年活动。

25日召开的中俄媒体论坛,双方传媒机构签署了9份协议,累累的硕果为即将到来的中俄媒体交流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信息时代什么是权力?信息流就是权力。”外交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高飞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中俄两国都已经认识到在信息时代,传媒合作的重要意义。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既体现了双方对外交层次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体现了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也包括媒体方面的合作。

要围绕两国相关重大战略布局、重大战略举措、重大战略项目开展合作,共同助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刘奇葆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新闻代表团团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也在发言中表示,中俄媒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中,担负着传播信息、释疑解惑、沟通交流的重要责任。

对此,俄通讯与大众传媒部副部长沃林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谈到,当前俄中两国媒体合作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有很大帮助。“我们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事实上,两国媒体间合作本身就是这两大战略对接的一部分”。

助力中国媒体“弯道超车

抓住全媒体机遇期 赢得国际话语权

此次论坛以“全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为主题。刘奇葆在演讲中指出,全媒体时代重新定义了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赢得话语权,实现媒体发展的“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

何为“弯道超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此解释说,以前传统媒体总抱怨,话语权在发达国家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手里。“现在新媒体时代来临,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技术和资本上也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优势变成自己的话语权。

有媒体评论称,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媒体大国,各自在全球传媒领域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两国媒体互学互鉴,交流彼此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经验,传播客观公正声音,积极与世界对话,不仅有利于推动中俄媒体自身的发展,也有助于国际传播格局朝着多元均衡的方向转变。

事实上,中俄两国新媒体的合作探索早已开始。2014年10月,人民网与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就发展双边信息领域合作达成协议。时隔8个月,两家媒体畅谈内容无不围绕巩固、扩大合作。据介绍,除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外,人民网还与真理报、自由媒体网站等达成协议,交流新闻信息,友情互换链接,目前推送原创新闻数百条,平均每周互换新闻30余条。

谈到话语权问题时,参会嘉宾俄罗斯SPBTV公司总经理菲利波夫指出,当今俄罗斯和中国媒体在质量上并不输西方媒体,发展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有助于削弱西方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垄断地位。

中俄媒体论坛的举办,体现的是一种传播的自信与自觉。”王义桅指出,媒体交流的加强也有利于我国塑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合作平台不断拓展

资源互换优势互补 两国媒体大有可为

近年来,中俄两国媒体依托多层次的合作平台,已开展了很多交流。

从传媒的视角看,中俄两国媒体目前都走在全媒体发展的前沿,可以分享的经验甚多。”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表示,只要双方集中智慧与热情,就一定能找到更多值得共同研讨的话题,更多值得共同讲述的故事。

参会中方嘉宾认为,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中俄媒体应该在新媒体领域通过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相互借力,就双方都关心的国际议题以及涉及两国关系的议题展开协同报道或相互展示,这种信息的跨地域传播无疑会使两国报道的传播效果得到叠加放大。

美国知名学者、“软实力”理论的创建者约瑟夫·奈把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展的国家公关和提升国际传播力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称之为“魅力攻势”(charm campaign)。毋庸置疑,媒体外交已经成为中国“魅力攻势”中的新亮点。

人民日报》评论则指出,媒体交流是中俄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曾说,报刊是社会舆论的流通“纸币”,“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中俄媒体间的交流碰撞,有助于加深相互了解、澄清事实,更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对方,从而更好地搭建两国人民了解与信任的桥梁。

民间交流不断加强

符合两国民众渴望了解对方急迫意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到。

当前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国家之间的联系从政府部门间的联系扩大到各个层面,现在外交已经变成了网状化的结构。”高飞谈到,国家之间不仅有政府之间联系,也有民间的往来,多层次、多形式的联系构成了全球化外交的最主要的特点。

国内曾有媒体街采中国百姓谈俄罗斯印象,路人们用 “大列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卫国战争”等来回答。从视频采访的片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对于俄罗斯的印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两国人民的交往中,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飞表示,从俄罗斯的角度来讲,中国在俄罗斯民众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改善,其中媒体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接触到另一国家,很多时候,国家的形象是通过媒体的文字、画面、声音等来传播的。

这一特点印证了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理论,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渗透已达到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地步,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人们往往通过媒体报道去了解世界。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总裁基谢廖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中俄媒体论坛的召开,符合了两国民众渴望了解对方的急迫意愿”。 

  (责编:申亚欣、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