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昌支部是江西省最早地方党组织
江西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许多激荡人心的故事。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显示,江西第一个革命团体——鄱阳湖社组建于1920年夏,后改名为“改造社”,使马克思主义在江西得到迅速传播。
中共南昌支部于1924年5月成立,是我省最早的地方党组织。1926年4月,中共南昌支部升格为江西地委;1927年1月中共江西地委改为中共江西区委;1927年5月底,中共江西区委改为中共江西省委。同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江西省委在南昌松柏巷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内召开了中共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改造社”成立
江西数千工人罢工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5月6日,九江各界得知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当即致电北京政府,声援进步学生青年。5月12日后,南昌省立农专、工专等17校3000余名学生,赣州3000学生及吉安、抚州、萍乡、宜春等地学生亦开展了游行集会声援斗争。
6月3日后,江西的工人阶级也投入到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中。6月12日,九江码头工人、南浔铁路工人、南昌昌北码头工人及赣州、萍乡、抚州等地数千工人亦纷纷罢工。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影响下,九江、南昌等地许多商号先后自动停业罢市。五四运动在江西突破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先锋的工、学、商联合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袁玉冰等成立“改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
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国的传播,江西在外求学求职的袁玉冰、赵醒侬、方志敏、曾天宇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们返回江西后,建立革命团体,创办革命学校,出版进步刊物,使马克思主义在江西得到迅速传播,为中共在江西建立组织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1920年夏,在南昌二中就读的袁玉冰、黄道等8人建立了江西第一个革命团体——鄱阳湖社。同年12月,更名为“改造社”,袁玉冰为主要负责人,截至1922年底发展到上百人。“改造社”的宗旨是改造社会,使黑暗的旧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改造社”成立不久,袁玉冰等便创办了社刊《新江西》。袁玉冰在《新江西》第三号上发表了十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介绍。
1922年9月,方志敏任经理的南昌文化书社正式开张。书社专卖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其他革命书报,为江西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方便。1924年,曾天宇受党的委派,回江西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在南昌创办了黎明中学和明星书社,出版《黎明》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
地方组织建立
赵醒侬、方志敏返昌开展建团活动
1922年11月,赵醒侬奉党、团中央的指示从上海回到南昌,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与同年9月先期回到南昌的方志敏一道,以文化书社作为开展建团活动的立足点。
1923年1月20日,赵醒侬在文化书社召集方志敏、刘拜农等团员开会,宣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后改名为南昌地方团)建立,由刘拜农任临时书记。
江西地方团成立后,立即开展革命活动,壮大团的组织。方志敏和自北京大学返昌的袁玉冰在南昌广泛联络进步青年,组织了“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为团组织公开活动的组织形式。
同年3月底,团活动被迫停止。同年10月中旬,赵醒侬再度返昌,重新恢复南昌团地委,赵醒侬为委员长。截至1926年3月,全省建立了11个地方团组织,其中安源、南昌、九江、吉安为团地委,其余为特支,团员总数400余人。
中共南昌支部1924年5月成立
1924年3月,赵醒侬、邓鹤鸣在上海接受了中共中央关于筹建中共江西地方组织的指示。同年4月,赵醒侬、邓鹤鸣回到江西,在筹备国民党临时省党部的同时,筹建中共江西地方党组织。他们首先发展了方志敏、傅清华等团员入党。经过短时间筹备,同年5月,中共南昌支部(亦称南昌特支)正式成立,赵醒侬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干事,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1926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南昌支部升格为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地委),罗石冰为书记,赵醒侬任组织部主任,方志敏任工农部主任。下辖三个支部:南昌、九江、吉安支部。同年5月,党员发展到105人。截至同年10月,中共江西地委在全省14个县建立了组织,6个县设立了通讯处,党员除安源外,发展到500余人。
中共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党中央于1926年12月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根据会上通过的《关于湘鄂赣三省党务议决案》,1927年1月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共江西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江西区委),刘峻山任书记,李富春任军委书记,傅烈任组织部主任,袁玉冰任宣传部主任,方志敏任农委书记,蔡畅任妇委书记。
根据五大党章关于各省均设立省委的规定,1927年5月底,中共江西区委改为中共江西省委,中央指派罗亦农为书记。同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江西省委在南昌松柏巷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内召开了中共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60余人,代表全省5100名党员。汪泽楷当选为省委书记,陈潭秋为组织部主任,宛希俨为宣传部主任,曾延生为工委主任。
党组织重建
1938年8月 党员发展到1.2万人
1938年1月6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南昌成立,项英任书记,曾山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黄道任宣传部长,涂振农任统战部长,陈毅任军事部长,陈丕显任青年部长,陈少敏任妇女部长,陈再励任民运部长,李一氓任秘书长。
东南分局领导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和新四军中的党组织。因东南分局驻地没设省委,所以江西各地党组织直属东南分局领导。
除调整原有党组织外,东南分局还建立了中共南昌市委和中共赣江河流总支等党组织。
中共南昌市委1938年2月成立时称南昌市临时工委,曾山兼任书记,后沈鹰任书记,余昕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照贤任中共赣江河流总支书记。
1938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在南昌秘密重建,省委机关设在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内。曾山任省委书记,涂正坤任副书记,曾金声任组织部长,黄道任宣传部长,邓振询任民运部长,李坚真任妇女部长,钟效培任青年部长,郭潜任秘书长。至此,党员由新四军军部离开时的1300人发展到1.2万人。
抗日救亡
对全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开始后,中共江西党组织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民抗战方针,争取和团结各阶层、各党派、各方面人士投身抗日洪流,领导广大江西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初期,江西主要的救亡团体有:以王枕心、夏征农等为主要负责人的江西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以周平非等为主要负责人的江西省乡村抗战巡回宣传团,以余仲言为主要负责人的吉安七七读书会,以陈丕显为书记、杨斌为总队长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东南队部,以周国钧、杨时轩为主要负责人的江西抗敌后援会青年分会,以杨洪等为主要负责人的江西青年战时工作团以及江西省青年救亡协会、宣慰团等。此外,还有以薛暮桥、夏征农、朱克靖等为发起人的南昌文化界救国会,以罗孟文、王贤选为领导人的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以叶进明、忻元锡为首的上海煤业救护队,以路易·艾黎为主任的“东南工合”,以姚显微为团长的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等民众救亡团体。
在党组织领导下,各救亡团体纷纷行动起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们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农村,散传单、演话剧,宣传抗战,动员民众投身抗战。有的还深入抗敌前线,慰劳将士,护理伤病员,鼓舞士气。
党组织在领导救亡团体开展活动的同时,还协助进步人士开设旨在宣传进步思想的“生活书店”,并主办或指导出版宣传抗战的进步出版物《青年团结》半月刊、《江西青年》、《抗战》月报、《政治情报》半月刊、《妇声》月刊、《江西妇女》、《动员》旬刊,大力宣传抗战。
8年中,由于江西军民的英勇抗战,全境始终没有完全沦陷,基本上守住了境内相对稳定的对日作战线、相持线,且迫使日军驻赣兵力长期保持在10万人以上,打乱了日军的兵力部署,对支持东南战场乃至全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