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共开除的文人谬论:闻一多李公朴并非国民党枪杀

04.04.2014  14:53

核心提示: 应该指出,马义到现在还标榜自己是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迷惑了一些到海外的大陆中青年学人。标榜“民主”、“自由”的马义做了些什么呢?无论是《斗争十八年》,还是《中共历史的见证》,对国民党的反民主的独裁专制统治都没有加以谴责。他之所以将第一个回忆录取名为《斗争十八年》,亦表白得很清楚,他是与中共斗争18年,而不是与独裁的国民党斗争。

本文摘自《百年潮》2006年第11期  作者:张林冬口述 田子渝整理  原题为:司马璐其人其事

   张林冬简介:奉化第一个到延安参加红军的女学生。中国女子大学(现改名为延安大学)的第一批女学员。是国民党少将的女儿,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和丈夫田海燕在重庆以记者的公开身份开展地下党工作了四年多。

  司马璐,原名马义,初名马元福,江苏海安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到延安。以后离开延安,1941年被开除出党。曾在重庆办《自由东方》、《人民周报》,组织中国人民党。1949年定居香港,出版《展望》杂志,继续从事反共活动。1983年移居美国,主持《探索》杂志。

  “老朋友”马义及其“回忆

  我最初知道马义这个名字是看到他编辑的《中共党史文萃》,了解到他曾到过延安,仅此而已。20世纪80年代,我及苏姐(苏姐,即张林苏,又名林萍。浙江奉化人。1936年9月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1937年到延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边区抗战剧团教育科科长、鲁迅艺术学院办公室秘书、中央社会部科长、中共黑龙江道理区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笔者注)少年时代的朋友阎明(杨明)移居香港。2002年9月,司马璐与戈扬(戈扬,本名树佩华,笔名洛文。江苏海安县人。早年入江苏镇江师范学校。1941年参加新四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战地记者,与杨刚、浦熙修、彭子岗被称为“中共新闻界四大花旦”——笔者注)结婚,香港《争鸣》登载了这条消息,并附有照片,阎明立即将文章寄给我们,才发现司马璐即马义。

  马义我们太熟悉了,是“老朋友”了,他的两次回忆录都提到我们。看来苏姐在马义的心中留下的印象深刻。他写道:

  有一次我在边区合作社餐室吃饭,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一个边区剧团的女演员林萍,她在延安已经住了一年多,抗大二期毕业,活泼美丽,热情可爱,时时流露着天真的微笑,在边区认识女同志,没有人不感到兴趣的,第二天我就去看她,她单独住了一个小房间,房内收拾得很整洁,她待人也颇有人情味,态度温和,心地善良,她虽然没有特别的好东西款待客人,但是能够给客人一种说不出的精神上的愉快,亲切而诚恳。她站在人前面,有一种高贵之感。

  苏姐在延安叫林萍,她的公开身份是边区剧团的干部(不是演员),实际上她是西北保卫处的保卫员,负有特殊使命,主要任务是了解一些到延安来的可疑人员,通过接近,设法搞清楚他们的真实面目。马义那时在西北青年救国会,是她了解的对象之一,所以我到苏姐处,苏姐一再叮嘱我,马义有问题,不要和他多接触。

  马义常去苏姐的住处,并在那里认识了杨明,在他的回忆录里也写了与杨明的交往。在延安,我也是在苏姐那里认识马义的。他长得矮小,一米六左右。人长得尚清秀,脸上的白麻子十分显眼。他操一口苏北话,对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很能献殷勤。

  马义的回忆录有许多错误,有的是记忆造成,有的是不了解情况,但大多数是出自反共的需要。我们与他的交往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马义在《斗争十八年》中,他通过第三者的口吻,写道:

  ……李苇泉后来在昆明发生李公朴、闻一多(均系民盟盟员)的枪杀案以后,又对我说:

  “你如果在那次中韩文化协会的枪杀案中被打死就好了,说不定新华日报还为你出特刊,追赠你一个民主烈士呢!

  “你以为这次李公朴、闻一多的事,都是共产党自己干的?”我问。

  “当然,绝无疑问,政府做这样的事自讨苦吃,犯不着。共产党就不同了,他们认为杀一个人可以造成政治影响,又是一种政治教育。况且被杀的或者本来就是他们认为有了问题的人,死后再为他们出特刊,开追悼会,送殡,又是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