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 碧水蓝天任鸟飞

30.10.2015  13:41

  中华秋沙鸭在水面低飞。

  杨斌摄

  捕鱼的中华秋沙鸭。

  仲伟杰摄

  中华秋沙鸭雌鸟。

  杨斌摄

  中华秋沙鸭,全球不足6000只,属世界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力度加强,其数量明显增多。

  我国最集中的中华秋沙鸭繁殖地

  碧水 风光纯净利栖息

  记者 方圆

  “我们有翅膀,会飞,我们是能上树的秋沙鸭,不怕那些坏家伙。大家跟我来,保护区里最安全!

  舞台上,秋沙鸭首领壮壮刚带领小秋沙鸭们躲过天敌袭击,对付偷猎者,最终在保护者、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被带到保护区接受科学饲养,过上快乐的生活。这场名为《秋沙鸭历险记》的童话剧,于今年3月在黑龙江哈尔滨首演,赢得众多点赞。

  霜降已过,中华秋沙鸭已经开始为今年南迁做准备。

  距今已1000多万年,分布区域狭小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孑遗物种,距今已生存了1000多万年,被称为鸟类中的活化石,数量极其稀少,属世界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与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同为国宝。

  中华秋沙鸭分布区域十分狭小,繁殖地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国长白山、兴安岭等地区,黑龙江省内据考察只在小兴安岭带岭林业永翠河流域有少量分布。每年的3月末、4月初,中华秋沙鸭飞回北方,在这里度过长达半年多的繁殖期,再于11月初南迁。

  带岭区永翠河流域山水倒映,水面上时而风急浪涌,时而波平如镜。南迁准备中的几只秋沙鸭择良石而栖,悠然自得。一只捕鱼的秋沙鸭格外活跃,不时挥动翅膀,似是向同伴炫耀自己的“战利品”。阳光下,碧水、蓝天、芦蒿、飞禽和谐相处,纯净的自然风光仿佛将人带回远古时代。

  中华秋沙鸭栖息、繁殖的地区隶属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2009年,带岭区被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中华秋沙鸭之乡”。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种珍稀动物,早在1997年,黑龙江省就在当地成立了带岭碧水保护区,并于2002年正式成立了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4年12月,经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的专家评审,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碧水保护区是我国最大、最集中的中华秋沙鸭繁殖栖息地。

  18年,数量增加9倍

  18年来,经过管理局的保护与管理,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由建区前的不足10只增加到如今的近100只,由偶见种转为常见种,每年最少有10对中华秋沙鸭成鸟在此地繁殖。

  “最早的时候,有繁殖能力的秋沙鸭只有两三只,我们对待这几只珍贵的鸟,比照看自己的孩子还认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刚从小在这儿长大,对中华秋沙鸭的感情无比深厚。陈刚说,“我们已在保护区内找到36个天然巢和人工修复巢,天然的树洞巢穴每年都会腐烂,得在树洞中垫些松软的榆木枝,还得定期人工检查、维修,就是为了让它们生活得更舒服。

  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巡护工人们早巡夜查,每年出巡400余人次,巡护里程达到1200公里。通过巡护,加大对乱捕冷水鱼和林蛙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秋沙鸭正常的捕食环境。此外,管理局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硬件投入等举措,为保护中华秋沙鸭栖息繁殖和扩大种群、增强保护功能打下了基础。

  “中华秋沙鸭选择在这里定居,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适合它们生存,也是因为和我们有缘分。”保护区里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为了维系这难得的缘分,带岭区先后放弃了核心区建旅游度假村、实验区建水电站等项目,取缔了凉水漂流项目、碧水公园等旅游点,只为给中华秋沙鸭提供一个拥有美好生态环境的家园。

  近年来,通过不断提高建设能力,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等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陈刚说,“如今,政府越来越重视,保护区越建越好,曾经因保护生态而失去的经济效益,正在慢慢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