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巨头玩儿起"合并"

19.10.2015  12:02

  3年前,优酷和土豆的“联姻”震惊了互联网圈,中国亿万网民瞠目:互联网企业家还可以这么玩儿?3年后的今天,58同城与赶集、滴滴与快的、美团与大众点评,这些互联网巨头纷纷玩儿起了“同类项合并”。

  互联网企业的合并,是资本寒冬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强强联手占领高地的上策,抑或是资本层面的精心策划布局?这仍是业界关心的问题。而巨头合并后,会不会再出现“阿里拟45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集团”的场景,谁也无法预测,因为互联网的明天充满了未知和机遇。

   表面上的“联手经营

  今年,中国互联网企业迎来了行业内部合并的一波浪潮。

  2月14日,滴滴快的宣布合并。双方将实施Co-CEO制度,而不是其中一家管理层主导,原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将同时担任新公司的联合CEO。

  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战略入股赶集网,双方共同成立58赶集有限公司。根据协议,合并后,两家公司将保持品牌独立性,网站及团队均继续保持独立发展与运营。

  10月8日,美团、大众点评两公司共同宣布合并后的格局,新公司将实施联席CEO制度,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

  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多家互联网巨头公司捉对合并。从每次合并的情况来看,合并后的公司模式都相同,实行联席CEO制度,保持各自品牌和团队的独立性。更早之前的优酷土豆合并后也采用了这种模式。

  从每次合并前夕,双方老板写给各自员工的公开信中可以看出,几家互联网公司都是以对等的姿态坐在谈判桌前,共同描绘未来,而老板们也许诺:“强强联手,保证团队稳定,保障员工利益,是合作的关键原则。

   实际是“大鱼吃小鱼

  上述对等的模式真的可以持续下去吗?团队和品牌的独立性如何保证?这些可能并没有合并时对外宣称的那么简单。

  “一山怎么能容二虎?最终还是会以一家默默退出而告终。”知名互联网学者李易这样评价互联网公司的合并模式。他认为,像滴滴快的、58赶集和最早的土豆优酷,其在两两合并之初,本身就不是一个体量级别的公司。

  知名IT观察者洪波也有同样的观点。他以优酷土豆为例说到,优土到后期,基本上是土豆的高管退出,由优酷来接管。58和赶集也差不多,相对来讲,58的生存状况可能更好些,所以58是主导方。滴滴和快的在合并时,也声称换股对等合作,但实际上,也是滴滴收购快的,快的的管理团队也是在完成合并后退出。

  除了专家的分析外,数据也能佐证这一观点。通过百度指数,可以调取近一年的数据。输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个词汇,从今年2月份开始,显示滴滴打车热度的曲线明显高于快的打车,而在2月之前,两公司的热度曲线基本持平。而就在2月份两家公司正式“牵手”。同样,输入58和赶集,也出现了类似的曲线走势。

  数据不能证明合并后一家在营收和公司地位上的衰败,但足可以证明,合并后相对弱势的一方品牌的弱化变得更为迅速。